冯云山(1815—1852),本名乙龙。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领袖。花县禾落地村人(今大村)。自幼诵读经史,博览群书,但屡试不第。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宣传家,做了大量发动群众、制订各项制度政策的工作,是洪秀全最忠实、最得力的辅佐者。后被封为南王。他忠诚坚毅,团结合作,顾全大局,公而忘私,受到太平军上下的尊敬和爱戴。1852年6月6日,在广西全兴县蓑衣渡战死,年仅37岁。
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之际,冯云山和洪仁玕、李敬芳等是最早的参加者。1844年春,洪秀全在冯云山和他的侄子冯瑞嵩、冯瑞珍三人的陪同下,先由家乡到邻邑清远县,复从家乡到广州、顺德、南海、连山等地,34天时间,走了11个州县,劝人敬拜上帝。但是,愿意接受劝化、敬拜上帝的,为数寥寥。冯云山却坚决表示,愿意跟随洪秀全“遍游天下,艰苦甘心”。在这漫长的布道之路上,他表现了一个志同道合者十分难得的情谊。
当洪秀全回到家乡花县写就《原道救世歌》等著作之时,冯云山则以执著的信仰和敬业精神留在广西从事拜上帝教的布道事业。冯云山在广西的这几年间,相继以捡粪、挑泥挖土、做短工、当塾师等为生,过着十分艰苦清贫的生活。但无论做苦工或做塾师,他的革命活动的目标都是非常鲜明的。在他做苦工的时候,曾吟诗一首:“孤寒到此把身藏,举目无亲也着忙;执粪生涯来度日,他日得志姓名扬。”冯云山在做塾师的时候,书房前面曾经贴上了如下一副对联:“暂借荆山栖彩凤,聊将紫水活蛟龙。”诗和对联正说明了冯云山不过是借做苦工和塾师来进行他的革命活动,几年来,他的活动成绩是十分巨大的。他以“传布真道、唤醒英雄”为职志,使得不少人前来信奉拜上帝教。冯云山以极大的革命热情,用教书、写书送人、谈论拳术、捣毁神庙偶像等方式,努力宣传拜上帝教的主张,使它初步和农民结合起来,为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开创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1849年秋,冯云山和洪秀全再上广西,重回紫荆山。当时的广西,灾难严重,瘟疫流行,到处是啼饥号寒的呼声!浔州各地,还发生了连年不断的械斗,“来土互杀”,动乱不安。以天地会为核心的人民反清起义,此起彼伏。不少破产失业或战败流散的群众,纷纷奔向拜上帝会,为发动一场更大的农民运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好形势鼓舞了早已立志革命、暗中筹图立国的冯云山,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为发动起义做了许多重要的准备。
金田团营起义期间,太平天国各种制度的创建,冯云山出力尤多。官制取“军政合一”,而广置女官,尤为史所罕见。1851年3月,洪秀全在武宣东乡登极称天王,下设左辅、右弼、前导、后护正副军师及五军主将制。驻军永安时,封王建政,增订官制,拟定袍服制度,实行考试取士。凡官员任用及升迁,以考试与功绩而定,有利于广开才路,组成精干廉洁的政府,被外人誉为“最英明的制度之一”。
太平军制仿照《周礼》,“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五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而以军为单位。颁有《太平军目》,详细订明各级名号。并规定军设军册、两造兵册,且自军帅至伍卒,人人填写家册。举凡全军旗帜、号衣、号帽,皆有定式。军中实行圣库制,严禁私藏财物,规定缴获归公,日常需要,依定制供给。太平军中颁行的《太平条规》,内列“定营规条”十要,“行营规矩”十令,作为全军战斗、生活及对待百姓的准则。此外,对于战略战术、敌情侦察等,也颇注意考究、总结,或用文字作了说明。
据李秀成说,太平天国领导核心中,“谋立创国者出南王之谋,前做事者皆南王也”。以冯云山为主,由卢贤拔等人协助精心制订的各种制度、条规和兵法,对于培养人才,团结群众,打击敌人,保障供给,壮大和发展革命,都起了良好的作用。
冯云山不但是太平天国军政制度的主要创制者,而且还是一个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军事指挥员。从金田团营到全州鏖战的整整两年中,他不论是居中指挥,策应四方,或是亲临战阵,领兵攻战;或殿后断敌,保护辎重,皆不辱使命,为太平天国革命的胜利发展建立了汗马功劳。
在太平天国战史上,著名的平南官村之役,是冯云山和肖朝贵直接指挥的。当时,太平军与敌人向荣的军队在紫荆、金田经过数十日的激战,决定东进平南,进军永安。起义军巧妙地采用了声东击西的战术,故意广造簰筏,置以精笼,佯作向大湟江口进军模样,造成敌人错觉。而主力却翻山越岭,一举攻占平南思旺圩。向荣仓促间督队绕道平南城猛扑官村;乌兰泰则跟踪进踞莫村,形成夹击思旺,堵截太平军前进的阵势。冯云山、肖朝贵抓住敌人立脚未稳的机会,采用各个击破的战术,先以主力绕出乌军侧翼,直逼官村,迅速发起猛攻,全歼向荣军主力。然后回师莫村,击溃乌兰泰军的拦阻,扫清了进军永安的道路。这种在敌军中纵横穿插,短兵相接,速战速决的战斗,说明了冯云山、肖朝贵的机警和胆略。
(骆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