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寅(1876—1954),字寿峰,著名教育家和农业化学家,华南农业大学创办人之一。现花山镇新和村人。自幼学习八股文,后改学算术、英文等科目,先后考进黄埔水师学堂和广雅西学堂专攻西方科学。1904年,被公派英国留学,成为广东最早到国外学习化学的留学生。1908年,留学回国后一直从事农业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曾被任命为广东实业厅厅长、农林讲习所所长等职务。
清末民初,随着出国留学生队伍的不断壮大,我国学界逐渐认识到成立专门的科学团体对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性。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英国留学的利寅、俞同奎、陈传瑚等人效仿西方国家,在巴黎共同发起并成立了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成为中国最早的一个化学团体。利寅深深感到欲振兴中华,使化学在中国得到发展,使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和掌握化学,必须培养化学人才,普及化学教育,编写中文化学书籍和教材,而化学元素名称翻译和中文命名统一问题又是最首要的。因此,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把化学命名列为首要的工作。利寅等人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命名提出过许多方案和建议,他们编写的化学名词手稿达 2000 多页,为中国化学物质的命名奠定了基础。
清宣统二年(1910),利寅创办了广东化学会和《广东化学会实业报》,并担任总理和编辑。实业报为专门科学性报刊,版面门类包括论述、纪事、布告、学术、杂志、调查、新闻、问答等,每月逢初一、十五日发行。利寅对化学的许多研究成果和时事议论,都经常在实业报中刊登。
1912年,利寅担任广东省高等农林讲习所所长,积极筹建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并担任该校农业化学系主任。1924年初,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的同时,广东农业专门学校改组为国立广东大学农科学院。广东大学成立之后,因校舍分散,难以发展,孙中山命令校长邹鲁择广州市郊石牌以北的一带山地作为新校址。广东省政府拨出共2178亩作为农科学院的第二农场场地。农科学院征用石牌村大量土地兴建校舍和农场,触动了石牌村宗族和乡绅的利益,此外,广东大学农科学院师生支持广东农民运动,农科学院学生会的刊物《农声》发表了支持农民运动的言论,也引起了国民党右派的嫉恨。于是石牌村乡绅和国民党右派勾结起来,煽动村民反对广东大学征用荒地,并到广东省府请愿,要求取消广州市政府关于拨地给广东大学农科学院第二农场的决定。国民党右派和石牌村乡绅还精心策划了一个骗局,诱骗农科学院师生十余人前往被征地段石牌村的山坟地察看校址。1925年5月1日早上,利寅教授等师生们走至沙河螺旋岗时,山冈上涌出二千余村民,手持锄锹短棍,有的甚至手持短枪,将师生重重包围。村民们骂道:“连我们的坟墓也敢动,你们不知死活!”随即石头、泥块如雨般下打落在师生们身上。师生连忙答辩:“我们是搞农业,种田来的。”话还没有讲完,山上三声炮响,村民围住师生们一起殴打,后绑至螺旋岗的古庙中,不少学生被打至重伤。这次暴力事件并没有动摇广东大学农科学院师生迁址办校的决心,在农科学院院长邓植仪协调下,利寅教授亲自规划农场的道路、绿化、试验田地,终于在荒山湖沼中开辟出一大片田园,种满生机勃勃的农作物。这个农场的建成,不仅改善了农科学院教学、科研、农业推广的条件,也为后来广东大学的拓展和中山大学定址石牌建立新校区打下了基础。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占了广州,农科学院被迫转移,分别转移到云南省澄江县、湖南省宜章县栗源堡和广东连县等地。此时利寅虽然已经年过古稀,但仍然随校转移,认真履行为国育才职责。中山大学校长邹鲁为表彰利寅献身教育事业的功德,特为他执教从事农业教育二十五周年而召开庆祝大会,广东军、政、学界政要名流及学者,以及中山大学师生两千多人参加盛会。利寅教授一生教学认真严谨,科研成果显著,多次受到嘉奖,深受广大师生们的敬仰和爱戴。
(江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