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岭南先贤网,您是第1820473位访客
通知公告:
开邑名士黄士龙

        黄士龙(?—1688),字非潜,明末清初岐山村人。开邑乡贤。康熙十一年(1672),壬子科举人,为当时最年轻的举人,数年后登进士,授四川苍溪县知县。向当时的广东巡抚李土祯进《建县条议》,陈述设置花县十大好处,清政府从其议,于1686年颁旨设县。康熙二十七年(1688),死于任上。生前诗文,收录《花县志•艺文志》,被奉祀于乡贤祠。

 

“神童”

 

        明末清初,岐山村出了个叫黄士龙的人,他自幼喜爱读书,生性十分聪敏,读书过目成诵,四五岁时已是出了名的神童。他凡事要问个为什么,喜欢追根索源,并且要弄个水落石出。

        岐山村西南面有一条江,叫巴江,是珠江支流。雨季,巴江周围必成泽国,水患连连。当时江边建有一座古庙,是纪念妈祖的,叫天后庙。人们到庙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庙外江边水闸壁上,树立了一块记述建庙缘起及功德芳名等石碑,有几百字,竖式石刻,由于潮涨潮落之缘故,周围极少有人能把碑文全读出来。但士龙才十来岁,老师考他,他却能一字不漏,全部背出,一时传为佳话。

 

建议设立花县

 

        当时,花县地处番禺、清远、从化、南海、三水等县交错接壤的三不管地带,东、西、北三面,万山环峙,山深谷窈,口隘林丛,盗贼依险凭陵,筑寨为窝,称花山寨。他们四出劫掠,致使环山数百里路荒人灭,弥目荆棘。朝廷派兵来剿,盗贼暂且分散隐藏,或转往别处;官兵一旦离开,盗匪依然如故。清兵屡征无效,人民流离失所,成为几个县居民之大患。黄士龙目睹惨状,心伤桑梓,急群众之所急,想尽千方百计,决心化盗贼为良民,变徭蛮为善俗。他毅然上书条陈御盗保民之策,倡议建县。于是向当时的广东巡抚李土祯进“建县条议”,陈述建县十大好处,量割数县难治之地,尽辟万山连垣之区,建城而守,设官而治,使王法可达于阻,采旷土可征其赋;而设立县治,官既不得辞责,民自不得为非;人迹时常往来,官兵随地盘诘,则永绝盗贼之源,长享平宁之乐,达到长治久安。

        康熙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八日,皇上下旨准奏:“花山地区应设县治。”

        康熙二十五年(1686)正月,由南海、番禺、从化、清远、三水等县,正式划割出边远户口、田地、山塘、丁赋等拨归花县,调三水县知县王永名为首任知县,接管设于横潭街之狮岭巡检司。新设水西巡检司于炭步街,筹建花县县城。选择城址,鸠工尼材,黄士龙均亲为策划,被封为“开邑乡贤”。现在黄士龙故乡岐山村仍有“乡贤故里”匾额镶嵌于巷口,而皇帝亲书的“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石碑却已失散,殊为可惜。

 

(黄棣光)

相关资讯
© 广州市花都区骆秉章研究会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 粤ICP备120405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