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花都历史名人网,您是第1780597位访客
通知公告:
桑梓名贤利树宗

        利树宗(1893—1957),现花山镇新和村人。1912年毕业于黄埔陆军小学堂。1919年后,在粤军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训副官等职。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第一运输站站长、广州市宪兵司令、第480旅旅长。日军侵华时,率480旅参加南京保卫战。后任番禺县县长,番禺被日军侵占后移居澳门。1947年筹建“清水淋花”工程,后因筹集经费困难,工程停建。新中国成立后移居香港,曾任侨港花县同乡会主席。1957年病逝。

 

 

为官廉洁自律

 

        利树宗从小立志报效国家,追随孙中山等人投身革命,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战争。他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立下不少战功,是花县籍为数不多的民国军政要员。

        在外戎马生涯二十多年,利树宗有着强烈的落叶归根的思想,一直都想在老家新和村建造自己的房子。1935年,利树宗用自己的积蓄在老家花钱购置了一块面积约三百多平方米的地,计划建造一栋别墅,前面建围墙的院子,取名为“半亩园”。家人按照利树宗的设想在老家划地建房时,发现地籍图纸划定的房屋界线很不规整,围墙界线多处曲折,影响了院子的使用,就私自挪移了围墙界线,扩大了院子的面积。利树宗知道后,亲自从广州回到新和村处理这件事情,拆除了已经建好的围墙基础,在原来的界线上重建,并教育他的家人说:“我买的地有多大就建多大,地界是怎么划的围墙就怎么建,不能多占村里的一寸土地。”利树宗不利用自己手上的权力,不侵占村里的土地,这种做人的准则深深影响着他的后人。

 

 

谋划家乡水利建设

 

        花县自建县以来,据统计,较严重的旱涝灾害就有一百多次。建国前,花县基本没有水利设施,大部分农田靠小井竖杆人力提水灌溉。遇到干旱和洪涝灾害,农民毫无办法,只能听天由命,水稻收成尽失。“好天三日车头响,一朝大雨水汪洋。饥寒交迫难度日,离乡别井奔异乡。”严重的灾害,迫使很多农民出外谋生。花县的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山水北流清远,南流流溪河,西流白坭河(巴江),所以花县群众希望能把梯面山区北流清远、南流流溪河的水源截回花县,灌溉花山等地的农田,简称“清水淋花”。

        1947年,利树宗担任花县花山水利协会主任。家乡人民常年遭受自然灾害的痛苦,使利树宗深有感触,开始萌发实现“清水淋花”工程的梦想,以解决花县的旱涝灾害,保障家乡农田生产和收成。利树宗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家人。他的老婆说:“花县灾害这么严重,早该修建水利了,这是利国为民的大好事,家里支持你,家里有点钱,先拿去用吧。”得到家人的支持后,利树宗开始谋划水利工程。他亲自跋山涉水,深入梯面和花山等地区反复调查,了解水文及地形情况。重金聘请测绘人员,设计和绘制图纸,计划开挖一条山坑,把流入清远的溪水引进梯面,灌溉梯面和花山的农田。利树宗不但出钱出力,还积极争取民国广州市政府拨款修水利。他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广泛发动花县乡绅,游说他们筹集资金进行“清水淋花”工程建设。但由于政府拨款和民间筹集资金有限,工程完成设计后因资金问题被逼停建。

        建国后,花县人民政府成立主管农业,以水利为主的建设科,并派人到香港寻找利树宗,希望他提供“清水淋花”工程的测绘图纸。在香港九龙家中,利树宗对县政府代表说:“我的图纸全部都留在花县,没有带来香港,你们可以到我原来办公室的资料柜里面找。你们要搞好水利建设,不要让花县人民再受苦。”之后,县政府参照了利树宗设计的图纸,组织群众开凿了一条1公里多长的山坳,把北部流入清远的铁炉口和羊石水两条溪水引进梯面百步梯,使梯面和花山八千多亩农田受益。

 

(江毅)

相关资讯
© 广州市花都区骆秉章研究会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 粤ICP备120405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