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岭南先贤网,您是第1817033位访客
通知公告:
革命先驱徐茂均

        徐茂均(1860—1930),又名玫祥。辛亥革命志士,早期花县农民运动的领导人。现新华街公益村人。父母早逝,自幼只读过几年私塾。光绪六年(1880)辗转到美国、加拿大等地谋生,并利用业余刻苦自学大学理工科课程,获得铁路工程师职称。受西方文明和资本主义思想影响,痛感祖国积弱贫穷,萌发强烈的爱国思想。回国后,积极从事家乡公益事业的改革创新,辟商埠、兴教育、办交通、开工厂、组农团。加入中国同盟会番花分会,参加攻打两广总督府的广州起义。一生追求理想,敢于创新,从辛亥革命到搞实验性共产农团,积极投身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在民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是改革创新的先驱。1930年病逝,享年70岁。

 

 

创新办学

 

        清朝末年,徐茂均从国外回来,就在村民中宣传革命的道理,传播新鲜的科学文化知识,讲解变革创新,摈弃封建愚昧,废除腐朽的道理。他率先带头剪去辫子,号召村民仿效。因此村民称他为“百知均”、“大胆均”、“无辫均”。

        徐茂均在乡人中具有感召力与说服力。他明白要让村民觉醒,改造自己的命运,就要从教育开始。他致力于兴办新学,在村中办了两间学堂,一间日新男校,一间月新女校。分别招收男、女生数十人。学校收费低廉,可以使穷苦村民的子女有受教育机会。学校采用西方的教育制度,提倡新思想,宣传“世界大同”。他还把注音字母带回来传授给青少年一代,为清除旧封建思想束缚和提高文化科学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徐茂均在国外曾加入基督教会,受西方文化影响,公益村在公共场所设有教堂,不时有国外传教士来讲道,这也带来新思想的传播。公益新村建立后,学堂改为“公益小学”,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90年代为圆玄小学取代。

 

 

开辟商埠

 

        1911年,徐茂均发动三华乡、大塘边、布心塘、横潭街、石岗头等村筹集合股基金,在粤汉铁路新街站南较剪口附近创建新民埠,也即今天的新民路,成立新民埠大安公司,他被选为大安公司经理。新民埠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置集市街道,统一建造楼房店铺,设有明渠暗沟、厕所等卫生公共设施,还建有新民电影院,宽敞明亮,供居民娱乐之用,充实人民文化生活。新民埠比当时其他圩集文明先进,并定三、八两天为每旬“圩期”,进行物资交流,互通有无。创建不久,新民埠很快便发展成为附近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到日寇侵华时,新民埠虽被夷为废墟,但抗战胜利不久,又获重建,改名为新华市。

        徐茂均选择新民埠地址当然考虑的是交通,因为粤汉铁路新街站所在,同时南面有新街河可以通水路。

        新民埠的开埠创办、发展兴衰、历经摧残与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

 

 

兴修水利

 

        发展交通,兴修水利,是徐茂均革新进步,改变家乡面貌蓝图计划之一。1914年,徐茂均在开辟了新民埠后,又协助当时政府修建芦花县县城(即今花城)至新民埠的交通公路。这是花县第一条长达20千米的公路,从而使新民埠具有铁路及公路交通运输中心的条件,为今天花都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公益村、三华村一带是干旱地区,农民耕种,望天打卦。因为缺水,农民都在农田里深挖井,竖起桅杆,把水一桶一桶提上来灌溉田地,俗称为“称水”。徐茂均想:能否通过水利减少农民的负担,让更多的土地可以耕种?在公益村东北面,有几百亩原来特别缺水干旱的土地,影响农业生产。他察看地形,分析水文,集中乡贤共同谋略。1924年,徐茂均亲自主持成立“水陂委员会”,筹措资金,把附近的沙岭海即由狮岭石岗村顺流而下的河溪,在沙岭建筑一道水陂,拦水筑坝,建渠挖圳,引水至该处灌溉田地,受益面积达四百多亩,大大减轻群众常年车水、“称水”的负担,发展了农业。

        公益村原来是几个比较分散的村落,有东城里、长安里、沙锊庄、向北庄,以及大坳庄等。徐茂均热心公益,致力公益。为了实践推行他的革新蓝图,就是他把这几个村庄联合起来叫“公益新村”。据村民徐则铎回忆当年在小学读书,教师江汉如讲授“花县乡村历史地理”时说:“公益新村建于中华民国九年,实行社会主义也!创建者为徐茂均先生。”这就是后来公益村以及今天公益路的命名由来。

 

 

兴建凉亭

 

        在公共福利方面,徐茂均兴建了两间凉亭。一座是在从狮岭经石岗村至新民埠途中独岭脚的大榕树下。这座叫“茶亭”。因为当时没有交通工具,往新民埠赶集的乡民当时均为步行或者手推公鸡车,经过长途劳累的老百姓歇息要有个地方,徐茂均便建了一座茶亭并设有茶点小卖。久而久之,茶亭这个土名一直沿用下来。另一间在公益村中心,是专门给村民喜庆聚会、娱乐消遣所用。在这里,有欢声笑语,有天伦之乐,逐渐成了村民的汇聚中心。

        在徐茂均的新思想启发下,当地乡贤也思维活跃,同心同德,他们达成共识:要使村民团结和睦,安居乐业,继承徐茂均的事业。徐广信、徐绩铎、徐玉湖等都是积极拥护者,徐广信后来就是公益小学的第一任校长。为了更好地治理乡村建设,徐广信等带头组建“公益村建设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若干热心乡贤组成。委员会成立后,负责主持指导村内公益事业的建设,帮助调解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

        委员会还在村北挖了一口面积有六亩多的大鱼塘,每年收成可观,为改善村民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

 

 

创办共产农团

 

        徐茂均学习西方的进步文化和经验,在村中大胆开创“共产农团”和兴办工厂。他热心于各种新的试验,曾经积极引进种苗和新的作物种子,如武汉南瓜、马铃薯等回乡种植。为帮助农民发展种桑养蚕,他亲自主持组建了一个蚕业公司,在村里办过一间缫丝厂,买了三台织机,请了三四个人,进行种桑、养蚕、缫丝。徐茂均希望通过发展手工业和轻工业,继而发展商业贸易。但搞了一两年,终因未能因地制宜,桑叶受污染,种桑、养蚕试验失败,缫丝厂也未能成功。

        1921年,徐茂均在公益村倡导建立“共产农团”发展集体农场。苏联十月革命后,徐茂均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1921年2月,他倡办广东省花县共产农团,提倡联络贫富,立为一团。他鼓励村民耕种田禾,纺织自为。农隙暇时,兼习手工,还改良耕种,或借用机力,自养自治。嫁娶凶葬皆有赡,各家老幼,均归公家担任教养,共享天和幸福。农历新年,人家央他代写春联,他说写“不做工,不得食;无乞儿,无盗贼”就行了。徐茂均这一试验性社会主义的农团成立时,全村群众来参加,广东省政府还派人送来一面锦旗,上书“公益新村,共产新声”八个字。会上号召全村不论公田、私田,一律归集体所有。徐茂均自己献出全部土地办了一个“公共农场”,又将同德会(即教会)的十多亩荔枝园办了一个“公益工场”,共组织了六个人经营。他本人参加劳动,也要求子女在寒暑假回家参加劳动。这个农团,终因地主反对,农民怀疑,不久也就散了。现在只剩下当时在各墟场张贴宣传的“注意花县共产农团”的铅印宣言,留作历史见证。

 

 

参加农民运动

 

        徐茂均始终立身于人民群众之中,胸怀理想,致力改革创新。

        徐茂均对军阀混战非常痛恨,他在新民埠对来往的军阀军队宣传:“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劝他们不要同人民作对。1921年,粤桂军阀交战,桂军败退广西,经新民埠时纵火抢掠。徐茂均组织群众武装,赶跑溃军,并俘虏了一个军官就地枪毙。

        1922年3月14日,在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大会上,农村团员代表徐茂均等在会上表示,不搞温情的改良,要进行革命斗争,投身农民运动,努力为社会主义而奋斗。徐茂均当时年纪六十多岁,按当时团章凡团员超过四十岁为特别团员。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他提高了觉悟,认识到只有投身到农民运动中去,实现社会变革,才能实现进步与大同的理想。

        在徐茂均的发动下,公益村于1925年成立了农民协会,徐茂均被选为村农会的委员长。公益村农会成立后,侯桂平、侯凤墀、陈道周等也多次到公益村宣传革命道理。公益村农会,参加的人数占全村青壮年的80%,农民自卫军就有三十多人。省农运特派员韦启瑞每星期一次帮助农军进行训练。县农会负责人刘绥华经常为公益平民义务夜校上课。在党组织领导下,公益村先成立共产主义青年团小组,1926年成立共产党小组。徐茂均敏锐地认识到这是新的革命潮流涌动,他给予大力支持。他献出自己的十亩水田给当时的三华乡农会,作为开展工作的活动经费。作为农民协会负责人之一,徐茂均经常参加农会重大问题的讨论,使三华乡公益村的农会成为当时有深厚基础的农会。

        在公益村农会成立后,徐茂均和共产党员又积极发动中区的三华、横潭、石岗、石陂、布心、莲塘、罗洞等村相继成立农会。三区农会成立后,使一、二区农民运动的声势更为壮大,他们开展减租抗税运动,使地主豪绅恐惧万分,不断组织反动民团武装镇压农会。徐茂均为了支持农会,不惜破家资助。县农会成立时,徐茂均慷慨地给所有到会的农会会员以大饼当餐。公益村农会会员每次去广州参加“五一”游行或参加各地农会成立大会,徐茂均都请大家吃饭。1927年清党时,徐茂均在新民埠举行的恳亲会上大声高呼:共产党万岁!人家劝他,现在清党,你发表这样的演说,还不快逃?但他一点也不害怕。1927年5月,徐茂均曾代表广东前往武汉参加全国工人代表大会,被选为大会主席团主席成员。

        1928年2月17日晚,敌人包围了公益教堂(中共花县县委所在地)。县委成员及省特派员陈汉元均被捕,2月22日牺牲于黄花岗。当敌人围捕县委同时围捕隔邻的徐茂均,徐茂均机智地从屋顶逃脱,妻子、女儿被捕。徐茂均脱难后,国民党政府悬红通缉,他知国内难以立足,便远走越南,兴办学校,继续宣传革命。抗日战争前夕,他立即返回国内,住在广州河南,继续为拯救中华而奔走呼号。

 

(徐旺兴)

相关资讯
© 广州市花都区骆秉章研究会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 粤ICP备120405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