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花都历史名人网,您是第1702836位访客
通知公告:
粤剧奇才白玉堂

        白玉堂(1901—1994),原名毕焜生,艺名白玉堂。出生于新华街官溪村,童年学艺,长大后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粤剧著名演员,对省港粤剧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童年入行 才艺出众

 

        白玉堂出生在一个海员工人的家庭,父亲毕善福、胞兄毕钊伦、堂兄毕劲持均是海员。他三岁随父住香港,六岁回乡读书,十一岁失学。当时,他堂兄毕劲持厌倦海员生活,在广州改行当粤剧演员,艺名黄种美(以后成为著名丑生)。白玉堂经常跟堂兄到戏班看排戏、演出,后来也有板有眼地跟着唱起粤曲来。戏班里的老倌(有资历的主要演员)听到后对他堂兄说:“看不出这靓仔(聪明孩童的意思)天生好喉底,又好记性,不如收他入戏班学戏。”堂兄也觉得他是学戏的材料,反正失学无事做,入戏班混碗饭吃也好,就同意了。于是,才12岁的白玉堂进入戏班学戏。

        进入戏班后,小生靓全收白玉堂为徒弟。靓全教徒十分严格,天天要练扎马、翻跟斗、跑圆台、耍棍棒、吊嗓子。白玉堂天生好动、好胜,练起功来不怕苦,不怕累,有时腰骨酸痛也咬着牙根苦练。靓全看见一班徒弟中只有他如此刻苦,心想这靓仔将来必成大器,便更加细心调教他。有一次,白玉堂练功摔伤了脚,师父十分心疼,亲自替他搓药、按摩。

        摸打滚爬,念唱演做,苦练了一年后,师父便叫白玉堂登台演出。起初他只做跑堂(即演士兵、喽啰一类的角色)。登台一年后,他开始担任配角,多是演武打戏,成为戏班里排名第三的小生(即武生)。由于他功底好,又天生聪明,扮相也英俊,19岁便在戏班里执掌正印小生(即第一小生)。师父靓全替他取了一世艺名叫靓南。其中“靓”字是师父的,“南”字是从他原名“钊南”中取的,由此可见,师父对他的殷切期望,意味深长。

 

 

饰锦毛鼠 声名鹊起

 

        1922年,戏班排演《五鼠闹东京》一剧。这出戏取材于武侠小说《三侠五义》中的一段。书中的“五鼠”原是劫富济贫的江洋大盗,后来受包青天感化,投于门下。“闹东京”是讲“五鼠”反贪官的故事,“五鼠”中的锦毛鼠白玉堂性格刚强、艺高胆大,在戏中武打、演唱难度都很大。戏班几经研究,一致认为“靓南”才能担当此角。

        “靓南”白玉堂不负众望,在演出中非常认真。其中有一连串动作是从布景中3米高的墙上空翻落地,紧接着就是开打,只见他身形飞快麻利,刀影如同一道白光,上下闪耀,立即博得台下一阵掌声。他的唱腔更是珠玑悦耳,爽快流畅。全台戏中,他获得掌声十多次。现在广州有位90多岁的老戏迷回想起当年的这出戏,对他还赞不绝口,说他是一鸣惊人,还说这出戏在省港澳十多个剧场连演上百场,场场爆满。

        白玉堂扮演锦毛鼠一角获得成功后,戏班中的人不再叫他“靓南”,直称他“白玉堂”。他有时出街,有观众认出他也呼叫:“白玉堂,白玉堂!”后来,他干脆改艺名叫白玉堂,沿用到老。从此,粤剧界许多人士对他十分器重,他也一跃成为广东的著名演员。

 

 

文武全才 誉满南洋

 

        白玉堂出名后,更加勤奋好学,练功、排戏演出一丝不苟,非常认真。他一有空就去请教名师,如白驹荣、马师曾、薜觉先等名家,吸取各家之长,逐渐成为文武双全的名演员。

        他演的首本文戏《蟾光惹恨》、《佛观寻母》、《雨夜寻梅》、《舍子奉姑》比较成功,他唱腔婉转流畅,咬字清楚,表演情真意切,性格鲜明。他特别善唱南音和中板,与千里驹合演的《舍子奉姑》,令许多观众伤心落泪。与肖丽章合演的《芦花夜渡》,剧中有些唱词虽然比较冗长,但由于他演得精妙动人,观众被他引入剧情,凝神欣赏,台下鸦雀无声。

        白玉堂对武戏也研究,能够独立设计武打动作,充分展示了南派武打戏变化多端、干净利索的特点。他和靓元亨合演的《江东小霸王》,与曾三多合演的《黄飞虎反五关》,其中的武打动作,比前人更加精彩,所以同行尊称他为“小武状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白玉堂还是一位粤剧改革的积极参与者。粤剧历来是演古装戏的,后来薛觉先等人尝试演时装戏(即现代戏),更贴近现实,教育意义更大。白玉堂也很快接受这一创新。他演出的时装戏有《严瑞生》、《繁华梦》。其中《严瑞生》一剧,取材于上海发生的一桩轰动全国的谋杀案,严是个浪荡之徒,因谋财杀害妓女连英被判死刑。白玉堂演严在临刑时唱的一大段表示忏悔的二黄,动情之处,令观众为戏中人叹息不已,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白玉堂从20世纪20年代入戏行,到三四十年代,先后在大同春、新中华、永寿年、定乾坤、孔雀屏等省港大戏班担任过小生、文武生。演出名剧还有《风仪亭》、《百万军中藏阿斗》、《狸猫换太子》、《偷祭贵妃坟》等。他一生演过的剧目近百出,约五千多场。演出的地方除省港澳外,还到过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等地,可说是名扬省港,誉满南洋。

 

 

桃李盈门 高徒辈出

 

        每一位有成就的演员,总有一班人愿意拜他为师。白玉堂的徒弟也有很多,有的还成了著名的演员,如罗家宝、刘美卿、黄君武等都曾受过白玉堂的指导。现居住在番禺区大名鼎鼎的罗家宝年轻时就是他的高徒。罗家宝至今仍记得拜师时的情景,他说:“我一有机会,就会去探三叔(白玉堂在家排行第三,他的徒弟多尊称他为‘三叔’,同辈演员则尊称他为‘三哥’),三叔演唱非常好,我主动登门求他收我为徒。三叔说:‘你不是和我同一个戏班,没法经常教你,你有空就来学一些吧,就算是我的半个徒弟。’我非常高兴,三叔教戏很认真,每一个动作,每一段唱词都亲自示范,我做了文武生后,演唱功夫中,内行人都看得出有三叔的特点。”罗家宝成名后,他的唱腔被粤剧界人士称为“虾腔”(罗的乳名虾仔,同行人也有尊称他为“虾哥”或“虾叔”)。这“虾腔”就是他学习白玉堂和另一位著名演员桂名扬的唱腔后,融会两家特长而形成的。白玉堂1950年定居香港息演后,罗家宝到香港,必去探望师父。1994年,白玉堂去世,罗家宝还专程去香港扶灵送葬。

        广东粤剧院著名女演员刘美卿(曾在20世纪60年代到北京参加戏剧会演,受到周总理接见)也是白玉堂的得意门生。刘美卿至今说起白玉堂,仍然非常动情。她说:“我学戏时还是个十多岁的妹仔,与三叔同一个戏班,那时他已出名,同戏班的人都把三叔当成学习的榜样。三叔教人十分认真细致,他对我特别爱护,说我是唱花旦的材料,经常单独教我如何吐字运腔,走台舞袖;如何声情并茂,进入角色。三叔去了香港后,一别就是30多年。1982年,我们粤剧院组团到香港演出,我和罗家宝也去了。三叔那时已息演在家,深居简出,一听到我们到港演出,亲自来到剧场探望我们,观看我们演出还设宴招待。他紧紧握住我的手,说我长大成才,非常高兴,我和师父都激动得热泪盈眶。”刘美卿一边回忆,一边拿着她和白玉堂在香港时的合照,深情地说:“三叔是个好师父啊!”

        白玉堂成名后,不忘生他养他的家乡,曾经多次回乡演出和为家乡的粤剧爱好者传授戏艺。他每次回乡都受到广大戏迷的热烈欢迎和捧场,花县一度掀起了粤剧热潮。1949年,他最后一次回乡演出时,花县已经有50多个半脱产粤剧团(农闲时专业演出,农忙时停演)和业余粤剧队。他老家的毕村粤剧团,很多演员都得到过白玉堂的指点,演出水平当时在县里是最高的,这些剧团不单在本县各乡村巡回演出,还应邀到三水、南海、清远、从化等地的农村演戏。很多观众都说毕村粤剧团是白玉堂老家的戏班,乐意去捧场。

        白玉堂和家人1950年移居香港后,不久便收山息演,笃信佛教,深居家园。省港两地粤剧界人士仍然对他念念不忘,常有人去请教他,他也依旧关心粤剧界的朋友,他和香港八和会馆(粤剧界的行业团体)的旧友新马师曾、梁醒波等人时有来往。

        80年代,省港两地粤剧交流频繁,每逢内地粤剧团到港演出,他也时有去看剧。他还曾先后举行过茶话会欢迎罗品超、文觉非、郎筠玉、红线女、陈笑风等著名演员。1994年,白玉堂去世出殡时,省港澳粤剧界人士和戏迷,数百人前往送行,为这位粤剧前辈哀悼!

 

        (陈棣生)

相关资讯
© 广州市花都区骆秉章研究会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 粤ICP备120405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