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花都历史名人网,您是第1780595位访客
通知公告:
花都名人家风家训系列(六)抗日名将宋士台
杨丽萍 黄柱


宋士台铜像


宋士台


坐落在丫髻山脚下的锦山村


宋氏后人在宋士台铜像前合影


“重振家声”牌匾,现挂于崇德堂


“爱国将领”牌匾,现挂于崇德堂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编者按:

家风,是一个家族或家庭代代传承下来的规矩。一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很大程度上是由许许多多的一家之风所共同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无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当下,家风家训文化在现今家庭、家族以及国家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

花都建县虽只有300多年,但历史上名门望族不少,对花都、广州、广东乃至国内外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花都名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早已时过境迁,但培育和滋养他们的家风家训,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为深入挖掘花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汲取前贤廉吏家风家规和村规民约的精华,由区纪委组织区内部分文化人编写、李远主编的《花都名人家风家训》一书,选取了塱头村黄氏、华岭村骆氏、石湖山村汤氏、三华村徐氏、黄沙塘村朱氏、锦山村宋氏、藏书院村谭氏等七个家族为代表,挖掘出各大家族的代表人物,以及家风家训,整理成花都好家风系列故事。现“花都记忆”以专栏形式节选刊出,再现花都名人家风,以飨读者。

家风家训

教孝劝学,尚书门第,崇德家风;

编竹状元先世泽,赋梅宰相重家声;

商颂五篇传世德,鼎铭三命守家风;

稽古象贤旧有令闻,以永终誉保我后生。

锦山村名人——宋士台

宋士台(1894—1953),广东花县人,保定军校第六期步科毕业,历任广东护国军第二军排长、连长,粤军第二师五团营长,1928年任第八路军第二师四团团长,1930年任第一集团军第一军二师六团团长,1936年任第四路军第二师六旅少将旅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四战区第六十六军一六〇师师长,1939年6月授陆军少将;曾参加南京保卫战、南浔战役和著名的昆仑关战役;1942年任第七战区惠阳守备区指挥官,1943年调任第七战区少将高参。

抗日战争期间,宋士台参加指挥了多次在正面战场上的对日作战,其中,奉命指挥了著名的南浔战役,重创日寇侵略军,击毙日军少将旅团长饭冢国五郎及其部属官兵500多人,缴获轻重武器一批。

叶挺将军致电称:“南浔战役与平型关战役和台儿庄大捷鼎立而三”。

秉承父业热血从军的宋士台

宋士台的家庭颇为显赫,父亲和祖父都是清朝的五品官员,典型的官僚家庭出身。宋士台于光绪甲午年十月十二日(新历1894年11月9日)在台湾出生时,当时父亲宋维钊正在台湾任职,给他取名分别按照家乡锦山宋氏家族的“士”字辈,和出生地名台湾,为他取了一个颇有纪念性的名字——士台。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宋士台之父宋维钊正在台湾任职,担任台东直隶州知州。日军登陆时,他率领当地军民奋起抗击日军登岛。为抵抗日本倭寇的侵略,宋维钊两次奉命从台湾回粤购置军械,同僚均认为路途危险而劝阻,但宋维钊以事关军务和国家安危为重,不畏艰险,毅然前往,为抗倭。到了1900年,他再次从台湾回粤购置军械途经福建时遇害。宋维钊死后,头颅被日军砍下。部下将其遗体和年仅6岁的儿子宋士台送回家乡锦山村。宋维钊的遗体因没有头颅,为了让他有个全身,下葬时乡亲用一个瓦罐套装他的脖子上当作头颅。宋士台刚满6岁便丧父,随后,由长兄宋士濂在锦山抚养成人。

台湾的这段生活经历在宋士台心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他的父亲不曾预料,自己壮志未筹的抗击日寇宏业会被儿子传承。年幼的儿子30年后在第二次中日战争中成为功勋卓著的抗日骁将。父亲在甲午抗日殉国,儿子则在二战抗日中,战功卓越。这种父子两代在两次抗日战争中均成为抗日英杰,或许历史上并不多见。

积极抗战 指挥立功 

宋士台从保定军校第六期及陆军大学将校班、南京大学将校班毕业,先后参加了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期间担任国民革命军160师中将师长、第七战区惠淡守备区中将指挥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宋士台参加北伐战争,积军功从排长升至连长、营长、团长;民国19年(1930),宋士台任叶肇第二师第六团团长时,奉命移师入赣,驻防南康,以其有功,升为第四路军第六十三军一五二师四五四旅少将旅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宋士台参加指挥了多次在正面战场上的对日作战,先后担任第四战区第六十六军一六〇师师长,1939年6月授陆军少将;曾参加南京保卫战、南浔战役和著名的昆仑关战役;1942年任第七战区惠阳守备区中将指挥官,1943年调任第七战区中将高参。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奉命指挥了著名的南浔战役,重创日寇侵略军,击毙日军少将旅团长饭冢国五郎及其部属官兵500多人,缴获轻重武器一批;叶挺将军致电称:“南浔战役与平型关战役和台儿庄大捷鼎立而三”。

  2005年,为铭记历史,隆重庆祝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丰功伟绩,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抗战老战士、老同志及抗日将领或其遗属颁发了由时任总书记胡锦涛亲笔题字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金质纪念奖章。宋士台获得了这份代表国家对抗战将士作出卓越贡献的最高荣誉。广东省委统战部、广州市政协,花都区政协、区委统战部的领导亲自将这枚意义崇高的纪念金质奖章送到宋士台的长子宋绍炯家里。2015年9月,籍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国家同样给宋士台颁发了一枚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

治军严明 关怀下属

据宋士台儿子、花都市第三、第四届政协常委宋绍炯回忆,宋士台一直是一个治军严明,爱兵厚道,廉洁奉公的人。当年一六〇师军需刘春辉也曾忆述:有一次,一六〇师至广西宾阳庐圩宿营时,炊事伙厨借用民锅,不慎打烂,宋士台师长看见,即嘱军需要照价赔偿给锅主。行军时征用民伕运输军用品,宋士台一再嘱咐副官、军需一定要给民伕吃饱饭、发足盘缠或工钱,不得虐待。

宋士台的部下、同为花都人的老兵刘连湖曾回忆,宋仕台师长虽为高官,但和蔼慈祥,平易近人:“我原是第四路军工兵营一个连的军官,我连临时拨归一六零师指挥。初次受命为师部构筑指挥所掩蔽部,我带领一排士兵去履行任务,在师部附近开饭时去工作,宋将军正找我指示工作。他穿着士兵衣服又没带卫士,行近我身边,我正和士兵吃饭。后来他自己介绍我是副师长,此时我心里一跳!在旧军队中,凡是直属上官到临,官兵除正在与敌交战状态外,均须由领导喊全体立正敬礼口令,向长官致敬礼。我未曾遵照陆军礼节,但宋士台把任务交代与我之后,毫无介意地离去。一次我为指挥所构筑工事,入夜尚未完成。宋师长巡视到我处见我们无灯照明工作不便,他回到指挥所即派人送来洋烛一包作照明之用,使工作能如期完成。作为一位高级军官对于下属工作如此关心,可见宋士台毫无官僚习气,实堪敬佩。”

解甲从商 回馈家乡

宋士台功成名就之后,作为位高权重的中将,对家乡的关爱并没有减少。他在任职时,听说村里乡亲生活困苦,曾多次将与日军作战获胜缴获的一些战利品——棉被大衣,部队剩余棉衣、被毡等物资运回家乡,送回来接济乡亲,给贫苦村民御寒。受惠者的村民后人至今仍对宋士台感恩有加、赞口不绝。他常对家人说,不要仗势欺人,倚仗自己的权势欺凌同村和周围的乡亲。为了避免家人仗势欺人,宋士台甚至要求家人不准参加乡长、甲长、保长之类的地方乡绅选举,哪怕被人推举上去也不准去任职。

宋士台的祖父和父亲都位及清朝的五品官员,他本人也是军中将领,三代名门在家乡锦山村却上无片瓦、下无村地。宋士台虽然解甲从商,却不是唯利是图的商人,而是一名关心家国、敦睦乡邻的人。对家乡花县赤坭镇,宋士台给予多方面的支持。1948年,赤坭刘厚德等人筹办巴江中学,因经费困难问题来到广州找宋士台商议办法,宋士台了解到家乡办学的困难,于是找到他一六〇师曾担任过政治部主任的花县县长杜湛津,提出将巴江中学改为县立中学,经费由财政下拨,这样,办校经费困难问题得到稳定解决。而对于家产,宋士台看的很淡。当时大家庭分家产时,家人写信来征求他的意见,他表态:一切由叔伯兄弟们做主,不能因分家产造成家庭不和,并主动放弃自己应得的一份,一门心愿只要保持家庭和和睦睦就好。

家风故事

翻开锦山村《宋氏族谱》,一开篇从序和先人的诗词对联中可以看到锦山宋氏先人崇尚家风的祖训:教孝劝学,尚书门第,崇德家风;编竹状元先世泽,赋梅宰相重家声;商颂五篇传世德,鼎铭三命守家风;稽古象贤旧有令闻,以永终誉保我后生。

崇德家风,即崇尚道德,注重家风。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体现着家庭或家族的价值观。这无疑是锦山村宋氏家训的一个核心的家族精神,与当下社会所共同提倡的时代风尚是完全契合的。

宋居仁:

追随革命 志在救国

宋居仁(1854-1931),原名作松,赤坭赤㘵村(现属皇母村,旧称锦山垌)人。少时家贫,以牧牛为生。时值外国资本主义国家招募华工,居仁为谋生计,应征往檀香山从事劳工三年,期满后留下从事农牧业。

光绪四年(1878),居仁与孙中山结识,时相往来。光绪二十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宋居仁等首批加入。时居仁任檀香山花县同乡会会长,首设筹饷局,发动侨胞捐献,资助孙中山。次年回国,随孙中山策划首次广州起义,失败后,避居越南。光绪二十六年十月,孙中山以“会党”为主力,策动惠州起义,居仁亦回国积极参加,事败后,往始兴等地以传播基督为名,联络粤北会党,暗中进行革命活动。同年,居仁、李昌等在广州市郊下芳村基督教信义会得李植生介绍,认识了当时逃避港澳的原太平天国瑛王洪全福。洪金福聆听宋居仁等介绍兴中会的主张后,表示愿以港澳会党首领身份与兴中会合作,以继承太平天国先辈的遗志,并兴奋地说出筹备起义的计划。后来,洪金福与宋居仁等人往港,在摆花街某号四楼,召集散居各地的太平天国旧部、后人及各地会党中人,商议发动广州起义。随后,宋居仁等以传教士身份作掩护,由博罗转往北江一带活动。在南雄招得传教士青笃臣及教会长老陈光兼充三合会首领,又招得当地土人多名,并动员韶关军队,预备赴省响应洪全福起义。约定光绪二十八年壬寅为期,不料,这次起义失败。宋居仁避往香港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在港秘密运回枪支弹药,并策动华侨捐款,支持革命党人。

宋子玲:

热心从医 一心为人

宋子玲医生1912年10月14日出生于锦山村,年少时就读于基督教会开办的德新小学。由于她出身于医生世家,长期耳濡目染,因此从小对医学也有深厚的兴趣。在香港沦陷时期,她曾在香港救世军服务,照顾孤儿。日宠投降后,她先后在广州及家乡锦山村从事医务工作,之后在赤坭圩从事医务工作和基督教会工作。

宋子玲医生在从医时,经常对贫困的病患者赠医赠药,甚至送车费给病者乘车回家。对于一些患病而行动不便的人,她还亲自上门给他们诊治。当遇上一些有困难的群众,她都伸出援助之手,尽己所能去帮助有需要的人。由于她一心为人的善行,但凡跟她接触过的人,无论男女老幼,无不尊敬她、爱戴她。

宋子玲医生的善举和对教会工作的热心也感动了不少的海内外热心人士,他们也经常向宋子玲医生捐赠医用物资和捐赠资金支持赤坭礼拜堂的改建。赤坭礼拜堂从一间小平房逐渐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并在新华街、白坭圩、瑞岭村都建起了礼拜堂。

宋子玲医生除了热心从事医务工作和教会工作外,还热心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例如积极联系海外侨胞捐资兴建了原赤坭惠群小学教学楼、瑞岭小学教学楼、赤坭医院社鸿楼,联海外侨胞向赤坭医院捐赠一大批医疗物资。

宋子玲医生于1995年12月14日逝世,享年84岁。宋子玲医生虽然已经与世长辞,但这位一心为人的好医生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令人记忆犹新,缅怀不已。

宋聘莘:

千里迢迢 赠献国宝

宋士台的家国情怀一直深深影响家乡和后人,与他交往甚密的侄儿宋聘莘更是深受其影响,对家乡的情义深似海。花都文化界一直传颂他回乡献国宝,传承宋氏家国情怀的佳话。

那是1991年底,花县新建的洪秀全纪念馆第二展览厅,首次展出一个乌黑发亮的铜铃。这也是至目前止,国内首次展出的独一无二的太平天国早期的报警铜铃。

太平天国报警铜铃,是由居住在台湾台中市的学者、宋士台的侄儿宋聘莘先生千里迢迢,越过海峡,带回故乡,赠送给洪秀全纪念馆的。宋聘莘居住台湾已有41年,对太平天国的历史颇有研究。1991年12月,他应邀专程回花县参加由广东省、广州市、花县文联联合举办的“纪念太平天国起义140周年太平天国民间故事歌谣学术研讨会”。回来之前,他在台中已得悉家乡新建成洪秀全纪念馆,接到回乡邀请书,心情非常激动,把自己收藏了50多年的铜铃带回故乡,赠给洪秀全纪念馆,让它得到最好的归宿。

太平军当年用这个铜铃作报警之用,防御敌军进攻,令清军“势难得手”。今天铜铃仍在,这是历史的证物。此外,宋先生不单献出了珍贵的太平天国文物,而且还多次寄赠太平天国资料和他编著的资料给花县有关单位。

撰文:杨丽萍 黄柱

  摄影 黄柱

(今日花都)
© 广州市花都区骆秉章研究会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 粤ICP备120405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