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花都历史名人网,您是第1780600位访客
通知公告:
花都名人家风家训系列(七)抗日名将谭生林
李远,黄柱


藏书院村为第二批广东省古村落


谭生林


藏书院村人好洪拳


谭氏祖祠


谭生林旧居


龙园里井


藏书院村的炮楼

■编者按:

家风,是一个家族或家庭代代传承下来的规矩。一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很大程度上是由许许多多的一家之风所共同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无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当下,家风家训文化在现今家庭、家族以及国家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

花都建县虽只有300多年,但历史上名门望族不少,对花都、广州、广东乃至国内外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花都名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早已时过境迁,但培育和滋养他们的家风家训,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为深入挖掘花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汲取前贤廉吏家风家规和村规民约的精华,由区纪委组织区内部分文化人编写、李远主编的《花都名人家风家训》一书,选取了塱头村黄氏、华岭村骆氏、石湖山村汤氏、三华村徐氏、黄沙塘村朱氏、锦山村宋氏、藏书院村谭氏等七个家族为代表,挖掘出各大家族的代表人物,以及家风家训,整理成花都好家风系列故事。现“花都记忆”以专栏形式节选刊出,再现花都名人家风,以飨读者。

家风家训

务本节俭,行谊端方,宅心宽恕,重文崇武。

藏书院村名人——谭生林

谭生林(1903—2007),字作揖,花都区藏书院村人,生于广州市区,17岁投笔从戎,报考护国军讲武堂,从军粤军第一师(师长李济深),历任排长、连长。1926年,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营长,参加北伐战争,担任第三敢死队队长,打下武昌城通湘门。北伐军血战武昌四十天,消灭吴佩孚主力,取得两湖战役的胜利。1936年,任第一五五师(师长李汉魂)九二九团团长,兼任潮阳、惠东、南山、普宁四县警卫队训练主任,兴修水利、赠医施药,制止械斗,维护治安。抗日战争爆发前,出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四军第一五五师第四六五旅旅长,兼任汕头市防空指挥官。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部挺进前线,参加豫东会战,攻下罗王寨和兰封,打通陇海线。但光荣负伤,伤愈后先后参加桂南战役,粤北第二、三次会战。任连阳自卫队总队长,防务连县、阳山、乳源、连山四县,拱卫广东省临时政府所在地——韶关。抗战胜利后,任第二方面军少将参议兼顺德日军战俘管理处主任。旋因厌恶内战,解甲归田,闲居广州。热心公益,倡导创办巴江中学(花都二中前身),筹资修筑中洞水库,出任花山水利委员,关注花县东部水利问题。一生清廉,两袖清风,儿子读书资费靠他人支助才得以完成。新中国成立后,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当选广州市政协委员。1979年移居美国,仍关心祖国统一大业。2007年10月30日去世,享年104岁。

家训家风

藏书院村为第二批广东省古村落,谭氏家训家风现仍薪火相传。谭礼、谭志尹、谭必显、谭生林等先贤的言行,乃村民践行的楷模。“重文崇武”则成谭氏家训一大特色。重文,谭生林常常教育后生:“一定要勤奋、认真读书,读到书都有出息,读到书才能报效国家,读到书才能光宗耀祖,如果读不到书只能做牛仔、猪仔。”读书、报国,朴实的语言,浅显的道理,既有耕读文化的延续,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精神的体现,更是谭氏家风最好的传承和诠释。村庄也因村里读书人多得名。村庄出过举人、贡生、秀才、校长。崇武,则据《谭家祖传拳棍论》记载:洪拳在藏书院村流传到第九代。现在,村里习武风气尚浓,有武馆数家,习武人数多达400人,习武历史长,央视曾作报道。根据史料文献,整理归纳出家训四条:务本节俭,行谊端方,宅心宽恕,重文崇武。征求村里干部、部分乡贤及谭生林后人意见,认为反映藏书院村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渊源。

金戈铁马的中国军人

金戈铁马,纵横驰骋,守土卫国,马革裹尸,何等的气魂和豪迈;先国后家,勇往直前,舍生忘死,充满军人的血性和情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不畏强暴、血战到底

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在谭生林将军身上,闪烁光芒。

参加北伐为“铁军”增光

1926年7月,身为营长的谭生林,以满腔热忱参加了北伐战争。北伐军出发广州,一路所向披靡,打到武昌城下。

第四军为主攻武昌城主力之一,组织攻城敢死队。谭生林担任第三敢死队队长,攻打通湘门。武昌城,共十个城门,城高墙厚,非常坚固。而北洋军凭借坚固的城垣和长江天险负隅顽抗。谭生林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带领敢死队冒着敌人的炮火,直抵城墙,爬云梯,炸城墙,数次冲锋,皆未奏效。血战四十天,北伐军伤亡惨重,死伤千余人。

9月3日凌晨三时,北伐军发起总攻。敢死队冲锋在前,攻下武昌城,占领武汉三镇,消灭吴佩孚的主力。祝捷大会上,当地群众送来“铁军”牌匾,从此,第四军得名“铁军”。

冷对“青山青事件”

抗战全面爆发前夕,一个叫青山青的日本浪人在汕头市刺探情报,因辱骂、殴打岗警,被警方依法扣留。

这本是件正常的事情,但日本政府借口说我国无理扣留日本侨民,有意扩大事态。日本驻汕头领事山崎诚一郎要求放人,日本舆论夸大事件宣传,驻华大使、广州领事提出“抗议”,军舰夕张号、朝颜号、芙蓉号、刈萱号驶向汕头港。日方提出“严惩凶手、赔偿损失、赔礼道歉、以后日侨迁出入免报户口、保障不再有同样事件发生”五项要求。6月2日,四艘日舰公然驶入汕头市内海面,妄图压服汕头军民。

一时剑拔弩张。汕头市驻地最高军事指挥官是谭生林,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四军第一五五师第四六五旅旅长,兼任汕头市防空指挥官。面对强敌,没有退缩,顾全大局,沉着应对。宣布汕头全城戒严,封锁港口瓶颈,布置水雷,命令炮兵、步兵进入阵地,做好誓死保卫国土的准备,决不能让日本人阴谋得逞。同时,会同汕头市长黄秉勋根据国际法规商议应对之策。

日军见我方有所准备,四艘军舰又在我方炮火之下,于是仓皇逃离。青山青被绳之以法,日本借机扩大事态的阴谋被汕头军民粉碎了。

敢与土肥原贤二叫板

土肥原贤二是谁?日本特高课首脑,在中国从事间谍特务活动长达三十年,为“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成立、“华北自治”等一系列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幕后推手。华北战场凸显其非凡的军事才能,获得“华北战场上的一颗明星”的称号。

在兰封战场上,想不到谭生林旅长竟与土肥原直接对垒,还缴获其军刀一把,成为第一个叫板土肥原的花都人。

那是1938年5月,土肥原贤二率第14师团两万多日军南渡黄河,气势汹汹,直逼兰封,企图控制陇海铁路,切断中国守军后路。

罗王寨,城堡坚固,城外地势开阔,易守难攻,为陇海线上一处战略要地。土肥原贤二部署两个步兵大队防守要夺回罗王寨,是块硬骨头,谭生林的第四六三旅承担主攻任务。

谭旅长身先士卒,率部冲进罗王寨车站,将日军压向寨外。带领敢死队,冒着枪林弹雨,不怕牺牲,冲向城堡。战斗中,陈公侠师长的弟弟、中校团附陈公任光荣牺牲,谭旅长中弹负伤。

28日,国军攻下罗王寨,收复罗王车站,消灭大部日军,打通陇海线,救出几百列火车,使大量物资从徐州向西运出。

打扫战场时,在日军指挥所缴获土肥原遗留的一把军刀,当时这个战争恶魔就在这里指挥作战,可惜让他逃脱了。为测试这把军刀的锋利,有人将二十枚大铜元重叠,举刀砍下,这些铜钱竟被劈为两半。

处死战争恶魔近藤新八

抗战胜利了,谭生林调任第二方面军司令部(张发奎部)少将参议兼任顺德日军战俘管理处主任。

顺德的日军战俘,以一三O师团为主,如何处置这批日军战俘?谭将军要求日本战俘,遵守中国政府的俘虏政策,只要好好改造,听从管教,可以争取回国。就这样,顺德这个拥有1万多人的日本战俘管理处,顺利地完成日本战俘教化、遣返任务。但对待其师团长近藤新八就不是这样了。

近藤新八是一个战争狂人,以凶残、暴戾著称,在东北、华北、台湾、华南等地,实施“三光”政策,屠杀中国军民,号称“一龙二虎”之一虎。他是杀害东北抗联英烈杨靖宇的凶手,还在潮汕地区杀害老百姓五千多人。

近藤新八不服管教,拒不认罪,煽动部下不要降服。谭将军以其犯有严重的战争罪行,立即拘捕,送广州行营军法处审判。1947年10月21日,这个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战争恶魔在广州流水桥刑场被判死刑。

家风故事

为何叫藏书院

为何叫藏书院?其实,是有来历的。谭氏的先祖,南宋时从南雄珠玑巷迁来,先到佛山高明,再迁广州白云河龙庄,明末再从河龙庄分支出来,来到鸡耙岭下,即今天的地方。立村大约400年历史,村名原为藏寿庄,因村庄藏在群山环抱中,绿树掩映,峰藏其间,取天长地久之意,寓意藏寿,后来因村里考上贡生多名,考官送来牌匾,赐名“藏书院”,奖励多出读书人。村子因故得名,沿用至今。曾一度改名藏峰村。后来村子里出了举人,如咸丰元年辛亥恩科乡试中式第六十一名举人谭澧,现代还出了校长。

村里的“守护神”

村里有“守护神”,这是真的。那是在清朝乾隆年间,藏书院村的治安情况不是太好,难免有些偷鸡摸狗的事情发生。当时,有个叫谭礼的人出面了。

谭礼,清朝乾隆年间人,村里传为举人,曾在四川做官,对家乡感情尤深。辞仕后,回到家乡。

在村里,他走访摸底,出谋献策,常常四周巡查,不要一分报酬。村中老人说他每天凌晨便起床出村外巡查,有时也会碰到一些可疑的人便上前盘查。当天,他会找人与那些游荡的人谈话,批评教育。在那时,一般人不会在凌晨外出走动。经过他的努力,村里这种情况减少了。那段时间,村子治安特别好,称得上夜不闭户。村里人都叫他是“守护神”。

当众烧毁借椐

村里在明末清初,出了两位乡贤,一个叫谭志尹,另一个是谭必显。他们是父子,皆花都乡贤。民国《花县志》列传,记载谭志尹、谭必显父子事迹。

“谭志尹字文宇,水西司藏书院人,务本节俭,行谊端方,宅心宽恕,人有称贷不取文券,不忍相负乡邻……谭必显字毓明,志尹长子,隐居课子,孝养双亲,以正直推重乡里,已丑岁荒,谷贵每石价腾二有奇,行乞遍衢巷,尽捐所有以相济,后至家给不足,乡人笑之曰:舍已为人若是。毓明曰:人饥寒我饱暖不忍也。乡邻有亲丧,贫难无措,助之棺槨,间有古丧无人埋葬者,为捐资择地以葬之……。”

谭志尹、谭必显父子虽为财主,但为人正直,孝养双亲,名声远近。遇到灾荒,他们把家里的的东西、钱财全部捐出去,救济灾民,自己反而入不敷出。他们借钱给乡民,不写借椐,甚至将以前写下的借椐都当众烧毁,赢得乡亲们的称赞。他们助人为乐、处处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和伟大人格,称得上古人的表率,当今的楷模。

“一门三贡生”

谭志尹,为人忠厚,处事公正,助人为乐,早为乡里推崇。三兄弟分家产,他让两个弟弟先分配。乡里人称其高风亮节。他高寿88岁时,周延儒这位明朝崇祯皇帝的首辅大臣,为其写文祝寿。

谭必显,谭志尹的长子,忠厚老实,热心助人,关心乡亲,注重孝道,培养子女。儿子鼎辉为禀生,明清两代称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称廪膳生,实为今天的公费本科生。但秀才必须成绩名列一等,方可获取官府廪米津贴。他的两个孙子:经邦、经礼又录取岁贡。明清时,每年或每两三年从各府、州、县学中选送生员升入国子监就读,叫“岁贡生”。大文豪蒲松龄、吴承恩就是岁贡生出身。他们一家出了三个贡生,这在当时十分了得。

洪拳第一家

藏书院村人好洪拳,村里的老人说,是向洪熙官学来的。洪拳是由清康熙年间花县赤坭竹洞村猪腰岭人洪熙官所创,练习洪拳历史估计已有160多年。

祖传的《谭家祖传拳棍论》,云山公祠门上那幅楹联“耍洪拳龙精虎猛,棍来枪去多威武”,村里人在此祠堂设武馆。藏书院村的洪拳传承,主要是父传子一代代传下去。洪熙官为始创者,传弟子谭让,谭让传子谭尤,谭尤传谭海,传徒谭苏腾、谭三、谭见记、谭丁贵(广东江湖上流传“谭氏五虎”的故事),谭苏腾传子谭普明,谭海传徒谭芳(哨牙芳),谭普明传子谭秋荣,谭芳传子谭庆流,谭秋荣传子谭志冲,谭庆流传子谭耀基,至今整整九代人。2007年,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走遍中国》栏目组专门采访藏书院村,并向全国专题播放。一村如此重视武功,花都恐怕难找第二家吧?

“忠孝不能两全”

抗战期间,为躲避日军飞机空袭,谭生林将军的父亲从广州城里回到花县藏书院村。老父亲回到乡下,既忧国忧民,又担心两个儿子,忧心忡忡,积劳成疾,一下子病倒了。

家人多次书信,催促谭将军兄弟俩返乡照顾老父。后来,父亲因病重去世,他们兄弟俩也没有回来奔丧。

按理,他和从军的弟弟应该陪伴老父亲,也应该回乡奔丧。但他们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放弃了尽孝机会,厮杀在抗倭的战场上。古人言,为人臣者要忠,为人子者要孝。可能忠孝两全实在太难,故有“忠孝不能两全”之说。谭氏兄弟的家国情怀,真正诠释这一古训。

事后,他在村子附近修建茶亭一座,取名“和升亭”,供路人休息,算是对父亲的纪念和方便路人吧。李汉魂将军题还有石碑。

撰文 李远 摄影 黄柱

(今日花都)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花都名人家风家训系列(六)抗日名将宋士台
© 广州市花都区骆秉章研究会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 粤ICP备120405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