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七年,战(江西)上高英冈岭,深入被围,左手受创,亡马,步战,他将驰救,得免。是役以少击众,毙贼千数。进攻临江,掘地道轰城,先登,再被创,贼死拒未下。援贼大至,启江议暂退,兴恕不可,曰:“兵在精不在多,愿为前锋。”率所部直贯贼阵,贼张左右翼围之,后军望见兴恕旗指东麾西,贼皆披靡。夹击,贼大败窜走,遂复临江。 —《清史稿•列传•田兴恕》
清咸丰、同治年间,地处西南一隅的贵州官府,在各地风起云涌、此起彼伏的少数民族起义中困处危局。然而在这种情势下,贵阳却发生了一桩教案。因事涉宗教、司法、外交等诸多敏感问题,于是该案在中国和英、法等西方列强之间引发了长达数年的外交纷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贵阳教案”。其大致经过是:在青岩、开州(今开阳)两地,一个叫“文乃尔”的法兰西神父和八名天主教徒,由于自行其是、不依从地方政府的管束,从而激怒了赵国澍、戴鹿芝等当时的地方官员,文乃尔等九人先后被贵州官府下令处死。
青岩、开州皆属贵阳府管辖,故两案合称“贵阳教案”。该案爆发后,慑于英、法等西方列强的军事威胁,田兴恕、赵国澍、戴鹿芝等涉案官员均受到了满清政府的严厉惩处。时任贵州提督并兼署贵州巡抚的钦差大臣田兴恕,因系该案的主要策划者之一,故而被满清政府下令革职查办,发配新疆。
光阴荏苒,如今“贵阳教案”已经过去149年矣!自上个世纪以来,笔者潜心研究“贵阳教案”。并以该教案为题材,创作并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大清血地》。在此期间,笔者意外找到了前贵州巡抚田兴恕的嫡孙田景详、曾孙田儒乾等。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关于田氏家族的第一手资料。现整理出来,期抛砖引玉,就教方家。
田兴恕字忠普,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生于湘西镇筸厅(今凤凰县)筸子坪。湘西田氏的字辈是“祖、宗、庆、兴、应、景、儒、茂、仁、宏”,据说,有些分支是十个字循环使用,有些分支另有衔接。关于镇筸田氏的祖籍、民族,田兴恕嫡孙田景详的回忆录《田家三代》中有如下表述:
“我们田家老祖宗,在哪一代祖先时,或哪个朝代,从陕西省蓝田县,迁移来到凤凰县,到筸子坪住下,那时是何原因迁移,又为啥迁来这里,目前没有族谱,所以无从查考。总而言之,我们田家老祖宗,原籍是陕西省蓝田县人氏,田门是属于‘雁门郡’。是道地的‘汉’民族,不是苗族。”《田家三代》于公元2001年10月完稿。该书对于研究湘西田氏和田兴恕家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不可多得的权威资料。
田兴恕在家排行老二,哥哥名“兴甲”。田氏家庭贫苦衣食艰辛,父久病无钱就医,早逝。母亲为抚养幼子,带着兴恕、兴甲迁居镇筸城东门一破庙,整日起早摸黑,给绿营兵缝补浆洗聊以谋生。自七岁开始,田兴恕即和兄长一起上山割马草、打柴,售与军营贴补家用。
另据《田家三代》记载:田兴恕少年时,除了捡拾木柴,割售马草,还替人家放牛。有一次,田兴恕牵放耕牛时,牛扬尾屙粪,盖压了一富户田里的青苗,田主看见,便强行按压田兴恕的脑袋,逼迫他将那堆牛粪吃掉。蒙受这样的羞辱后,田兴恕就邀集了一伙同乡,前往长沙去从军,时间大概是咸丰二年(1852年)。
《田家三代》的叙述,与《清史稿》大致吻合。《清史稿•列传》“田兴恕”一栏中,关于田兴恕的从军过程仅二十二个字:“田兴恕,字忠普,湖南镇筸人。年十六,充行伍,隶镇筸镇标。”
田兴恕初入行伍时,发轫于广西桂平金田村的“太平天国”起义势如破竹,旗开得胜。然而,这乱哄哄的时代,却使一个叫“田兴恕”的湘西穷孩子如鱼得水。 凭着机智灵活,作战勇敢,他在尸山血海的撕杀中屡立战功。并引起了湖南巡抚骆秉章和湘阴才子左宗棠的注意。
骆秉章(1793年--1867年),清朝大臣,原名俊,字吁门,号儒斋,广东花县(今花都区)炭步镇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较有影响的人物之一。道光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后历任侍讲学士、御史、湖北按察使等职。1850年由贵州布政使升湖南巡抚。1852年固守长沙,太平军围攻八十余日不能克,深得清政府信任。1860年入四川督办军务,屡获嘉奖,得“赏头品顶戴”、“晋加太子太保衔”、“赏戴双眼花翎”、“晋加一等轻车都尉世职”。次年升四川总督,率湘军入川镇压李永和、蓝朝鼎起义军。1863年在大渡河围剿石达开部太平军,并诱杀石达开。后被清朝政府加太子太保衔。1865年派兵镇压太平军余部梁成富于甘肃阶州(今武都)。1867年病死于四川。赠太子太傅,谥文忠。著有《骆文忠公奏稿》。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号上农人,湖南人。自幼聪颖,十四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二十岁中举。名联“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出自其手。咸丰元年(1851年),三十九岁的左宗棠经同窗好友、贵州黎平知府胡林翼推荐,担任了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僚。其间,左宗棠为抵抗太平军出谋献计,多所筹划,乃赫赫有名的湘军创始人之一。曾著有《楚军营制》(附条规)。
向来自负的左宗棠心性孤傲、言语尖酸刻薄,爱抬杠。许多人对他敬而远之,惟恐避之不及。但恰恰是这样一个不好打交道的人,偏对素昧平生的湘西少年田兴恕感兴趣,这虽然令人诧异,但其中定有原因,只是笔者不敢妄加猜测。
咸丰二年八月,“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奉洪秀全之命,率林凤祥、李开芳等万余将士奔袭长沙,这就是太平军的“长沙之战”。此役历时3个月之久,最终以太平军久攻不克、撤围北上而告终。战役结束,田兴恕经左宗棠推举,被巡抚骆秉章越级提拔为哨官。关于这个过程,《清史稿•列传》有详细记载:
“……咸丰二年,(田兴恕)从守长沙。贼屯湘江西岸,军中募敢死士夜掠贼营,兴恕请行,夜浮小舟往,潜燔贼营,贼骑数百追之,泅水免。巡抚骆秉章奇之,委充哨官。”
哨官是清军的基层官员,大约相当于今日之营连干部。此时田兴恕年仅十六岁,入伍尚不足半年。不久,田兴恕又以军功升“虎威营”营游击。此后,其职务自游击而升参将,由参将而升副将。咸丰八年(1858年)升任贵州提标古州镇总兵时,田兴恕年仅二十二岁。
咸丰十年(1860年),经骆秉章、曾国藩、左宗棠等湘军大员和贵州巡抚蒋霨远等举荐,田兴恕擢升贵州提督。
田兴恕用兵狡诈,其作战思维极富个性。他历来主张“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同时还强调打仗时,无论军官、士兵都要敢于“不惜命”、“不后退”,只有这样才能镇住敌人、绝处逢生。在这种观念支配下,田兴恕很快从湘军中崛起,并成长为不可多得的将星、奇才。
湘西镇筸素以民风强悍、骁勇善战著名。故而此地有“六千居民八千兵”之说。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战争中,筸军一直是湘军中的主力,这支劲旅人才济济,他们中先后出过田兴恕、沈宏富两位提督和杨岩保等三十一位总兵、副将、参将。而杨岩保、田兴奇两位总兵和四员副将,则直接出自田兴恕的“虎威营”。
除快速提升军职外,还两次得到过咸丰皇帝赐予的封号——“尚勇巴图鲁”、“智勇巴图鲁”。巴图鲁一词乃满语,包含的意思是“勇敢的将才”、“英雄豪杰”、“壮士”等等。因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贵州少数民族起义的战争里功勋卓著,咸丰十一年(1861年),田兴恕的职务继续提升,朝廷令其以提督身份兼署贵州巡抚。同时,为利其节制贵州文武,朝廷授田兴恕钦差大臣关防。于是,贵州全省的军、政大权,从此掌握在这个24岁的年轻人手中。
从一个割卖马草的穷孩子,奋斗到封疆大吏之高位,田兴恕仅用了短短十年时间。其升职速度古今罕见,令人咋舌!
“贵阳教案”爆发后,清政府慑于西方列强的淫威,迫不得已将田兴恕革职查办。后经数年谈判,清政府决定将田兴恕发配新疆。这时,陕、甘、宁、青广大地区的回民起义和捻军起义正如火如荼。而湘军创始人之一的左宗棠,此时也到了甘肃兰州。左宗棠在世七十三年,自同治元年(1860年)起,历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军机大臣、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后人曾将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
同治五年(1866年)正月,左宗棠奉诏以钦差大臣身份出任“西北王”——陕甘总督。
同治五年,田兴恕三十岁,左宗棠五十四岁,单就年龄来讲,他们是两代人。但他们之间的情感和缘分颇值羡慕。为保护田兴恕这位小同乡,左宗棠借口新疆“道路阻塞”,设计将田兴恕截留兰州。随即又以“陇省回捻猖獗”为由,上奏请求对罪臣田兴恕“破格任用”。
不久,朝廷降旨准奏。此后八年间,田兴恕以有罪之身,多次率兵出战陕甘青一带,为平定西北的回民和捻军起义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治十二年(1873年),陇省回民起义被彻底平定。经陕甘总督、钦差大臣左宗棠多次奏请,满清政府决定释放田兴恕。
四年后即光绪三年(1877年),田兴恕卒于镇筸家中。享年四十一岁。
作为声名显赫的湘军悍将,尤其是作为一个在国际外交史上都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田兴恕英年早逝,未免令人觉得匆忙了些。一百多年来,湘、黔两地无论民间还是学术界,人们都在猜测田兴恕究竟是怎么死的?直到2002年11月,田兴恕的曾孙、我国著名山水画家田儒乾,终于给笔者揭开了这个谜底:“我祖祖死在酒上。确切点讲,是土豪劣绅和贪官污吏暗害他。”
田兴恕回乡时已有三十七岁。他娶妻生子,居住在镇筸城内东门正街,过着普通士绅的生活。据《田家三代》记载:随着年岁的增长,尤其是在西北期间,通过与学者左宗棠的朝夕相处,田兴恕深受启发,真正领悟了“一字值千金”的含义。同时他也认识到:当初自己凭一时意气,草率发起“贵阳教案”,确实给国家惹了不小的麻烦。究其原因,主要怪自己不识字墨,学识浅薄。
为了提高个人修养,田兴恕回乡后曾长时间闭门读书。在和亲友摆谈中,他曾这样感叹道:“我如今认得了秤时,却没有姜卖了。”言下之意:如今,我总算通过书本,开阔了自己的眼界,懂得了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但遗憾的是时不我待,能够让我一展雄心壮志的机会,可惜再也没有了。
田兴恕性格豪爽,为人坦率,尤其热心地方公益。回乡不久他即出资聘请文人重修《凤凰厅志》,并出资扩建田氏宗祠、续修《田家族谱》等。
急功好义,热心地方公益使田兴恕在民间深受好评。但这种性格也为他留下了祸根。天高皇帝远的镇筸厅由于地处山区,官场黑暗,个别一手遮天的官员常恃强凌弱枉法裁判。百姓受了冤屈无处申告,便纷纷趁田兴恕外出时拦轿喊冤,找这已经解甲归隐的“田大人”投诉求援。起初,田兴恕尚能自持警醒,尽量不干预地方事务。但时间一久,田兴恕对那些官商勾结的龌龊勾当实在看不下去,遂显现峥嵘,还却英雄本色。
尽管民间有句俗话叫“县官不如现管”,但作为当年那跃马横枪、怒杀洋人的的湘军悍将、贵州巡抚,田兴恕怎会把庸碌之辈放在眼里?厅、镇衙门的官员经常被他当众训斥,怒发冲冠之际,他甚至举杖扑打。
田兴恕居住的东门正街,是衙门进出镇筸厅城的必经之地。一次,厅官处置民间纠纷有欠公正,被田兴恕抓住了把柄。当田兴恕得知厅官次日要出城迎接省里的官员,就故意将太师椅摆放在路中间,拦住了厅官的轿子。心急如焚的厅官不顾体面,再三俯地跪求,低声央告,田兴恕始终侧卧太师椅上闭目养神,一声不吭。直至那厅官向蒙冤的老百姓赔礼道歉,田兴恕才原谅了他。
官绅们把田兴恕恨之入骨,却又不敢公开向田兴恕叫板斗硬。田兴恕年轻时身经百战,身上枪伤、刀伤不少。为此,官绅们采用的办法是“软索套猛虎”,即:串通起来轮流作东,隔三岔五请田兴恕参加各种聚会,目的是劝其饮酒。为了取悦田兴恕,他们在言谈中尽量奉以恭维词,席间则阴设名目,劝其多饮。最终,一代名将田兴恕因饮酒过量致旧伤复发,不惑之年即撒手尘寰!
田兴恕在世时两次结婚。发妻朱氏,继妻杜氏。
田兴恕少年时,有天割了马草,准备背到军营去卖。在一朱姓的大户人家公馆门前,他放下马草歇脚。这时,公馆里走出一位小姐,她见那马草放在了自家的石阶上,而且还在滴水,就很不高兴地叫田兴恕立即将马草拿走,并要求他把遗留在台阶上的草屑也一并清理干净。田兴恕虽说被迫依从了她,但心里却咽不下这口气。临走时,他心里默念道:“老子将来若有一天发达了,回来一定娶你做婆娘。”不到十年,田兴恕果真发迹并官居要职。
当上总兵不久,田兴恕托媒,迎娶故乡朱小姐为妻。所遗憾者,发妻朱氏死得早,且无生育。田兴恕蒙赦回乡后,娶杜氏为继妻。
田兴恕与杜氏育有三子一女:长子田应熊,次子田应全,三子田应诏,女儿田应弼。
田兴恕的长子田应熊从小读书,十七岁乘船去长沙参加会考时,因翻船江水入肺,回家后无法治愈,不久夭逝。田兴恕次子田应全号筍山,生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 三月,民国六年(1917年)八月病殁家中,亨年四十一岁。田应弼是田兴恕唯一的女儿,成年后,应弼嫁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熊希龄的弟弟熊希靖为妻。1906年,田应弼曾追随丈夫熊希靖东渡扶桑,在日本留学三年,是凤凰县第一位出洋留学的女子。
田兴恕子女中,三子田应诏(1876—1932)作为同盟会革命先驱,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人生轨迹。
田应诏字凤丹,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田兴恕过世时,应诏才两周岁,其母溺爱异常,故从小养成了豪放不羁的性挌,长大好游侠,喜弄拳技。田应诏早年进湖南陆军将弁学堂学习。光绪三十年(1904年)官费保送日本留学。留学期间,田应诏结识了孙中山、黄兴等人,后经孙、黄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从而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田应诏留日归国。经湖南巡抚赵尔巽的介绍,赴四川出任陆军小学堂兼陆军速成学堂总办。后来的川军将领如刘湘、杨森、田颂尧等,均系田应诏任总办时的学生。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田应诏离川转赴江宁(今南京),出任清军第九镇徐绍祯部第三十四标三营管带。武昌首义爆发后,同盟会武装攻打南京。在这次战斗中,田应诏率敢死队一举攻占雨花台,为光复南京立下重大战功。中华民国建立后,田应诏被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中华民国陆军总长黄兴联署委任为第二十旅旅长。
袁世凯篡权后,田应诏返回湖南出任湘西镇守使,驻凤凰。民国五年(1916年),袁世凯窃国称帝,封田应诏为一等轻车都尉。同年5月24日,田应诏在凤凰宣布独立,自称湘西护国军总司令,承担了湖南西路前线的防守责任。民国六年(1917年),田应诏率部响应孙中山先生发起的反独裁“护法运动”,田担任“湘黔护法联军”第一路司令,被孙中山晋升为陆军中将。民国九年(1920年),田应诏授亲信陈渠珍“湘西巡防军统领”之职后,随即把军权交付陈渠珍。自己从此赋闲。不问政事。
田兴恕有四个孙子。本文着重介绍前“飞虎队”抗日英雄田景详。田景详系田应诏的独子。民国六年(1917年)四月生于湖南省凤凰县。童年时代,田景详经常随父亲田应诏四处迁徙,曾先后在长沙、上海等地求学。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田景详二十一岁时考入陆军军官学校。次年转入昆明空军官校接受飞行训练。结业后奉命前往美国继续受训深造。当时,中华民族正处日寇入侵,国难当头。田景详在美国完成了异常艰苦的飞行训练并获少尉军衔。回国后成为中美联合中队(即“飞虎队”)28中队战斗机飞行员。田景详前后参与打击日寇轰炸机33次。作战中,田景详舍生忘死英勇出击,曾有击毁敌机5架,击落日本“零式”战斗机四架的不凡纪录,并先后两次在空战中负伤。因战功卓著,田景详荣获“三星星序奖章”,被称为“湖南飞虎将军。”
景详先生自幼有极高的艺术天赋,无论绘画、音乐皆无师自通。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二十八中队的队徽,即是由田景详与美国著名动画大师华德迪斯耐共同设计完成的。田景详晚年行动不便,但求知仍孜孜不倦。年近九旬时,老人还时常上网,与孙子、孙女等晚辈聊天。孙子、孙女的同学大为惊讶,都称田景祥是 “埃塔(@)爷爷”。继子翟永华第一次帮他洗澡时,发现老人全身布满高低不平大小不一的肉瘤、疤痕,询问父亲,方知是驾机作战时的枪弹伤和战机坠落后起火燃烧造成的烫伤。“也算作是日本人留给我的纪念吧。”田景祥笑道。翟永华甚为惊诧感动。遂立志研究整理“飞虎队”抗战史。
2003年8月下旬,本人拙作《大清血地》问世不久,叔祖冯开祥自台湾回黔探亲。开祥老人回台之际,余托他将一本《大清血地》转交台北市光复南路的田景详老人。后来,叔祖在电话中告诉我说:“景详老人精神蛮好,得到你写的《大清血地》,他欣喜万分,异常高兴。”同年10月9日,尚在病中的景详老人致信作者曰:“……钦佩文笔流畅,思构细密,收集广泛,诚不可多得之文献巨著。……今能拜读大作《大清血地》,得知先祖兴恕公在贵州一切政务及军功得失,心中十分感激!”为此,景详老人自己执笔撰写的回忆录《田氏三代》寄赠作者。2008年2月17日下午,田景详先生病逝于台北,享年九十一岁。
作者简介:冯飞(1968-),蒙古族, 贵州文学院签约作家、中国近现代史学会会员、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迄今已在《十月》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一百余万字,先后创作《走向法庭》、《高高的国徽》等中、长篇报告文学。《远望巴格达》等作品先后六次在省、市征文中获一、二、三等奖。2003年,创作41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清血地》,分别荣获贵阳市人民政府“金筑文艺奖”、遵义市人民政府“尹珍文学奖”,并作为优秀长篇小说被大型文学期刊《十月》杂志选载。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蘑菇云升起之前》,被选入中国文史出版社《先行颂》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