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岭南先贤网,您是第1821192位访客
通知公告:
发掘骆秉章,提升花都区域文化软实力
王琳

       摘要:骆秉章倾尽全力维护摇摇欲坠的清政府统治,是晚清政府的中流砥柱之一,虽然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有所争议,但他的德才作为绝不在同时代的曾国藩等人之下,挖掘骆秉章对于花都文化建设又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骆秉章,花都,名人文化,文化软实力

       骆秉章是广东花县华岭村(现花都区炭步镇华岭村)人,后举家迁往佛山,40岁中进士,在京为官16年,以博学、清廉著称,他与同乡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针锋相对,倾尽全力维护摇摇欲坠的清政府统治,是晚清政府的中流砥柱之一。

       一、骆秉章的仕途与历史功过

       道光三十年,骆秉章由贵州布政使升为湖南巡抚,在任上十年。期间,他全力支持回家奔丧的兵部侍郎、湖南湘乡人曾国藩办团练,组建湘军,使湖南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兵源之地,“无湘不成军”,自此,“湘军”名声鹊起。湘军初建时,山头林立,互不隶属,但由于他德高望重,所有湘军统帅对其马首是瞻,有一支湘军劲旅刘长佑部始终只接受骆秉章调遣。 可见,从当时的行政管辖权和组建背景来看。虽然湘军的创始人是曾国藩,但骆秉章实为幕后总帅。

       太平军进攻湖南时,骆秉章虽数次率清兵拼死抵抗,但清廷认为其防守不力,被多次革职留任。 骆秉章在镇压太平天国上的功绩,主要是在擒获翼王石达开上。同治元年(1862年),骆秉章派重兵扼守大渡河,断石达开后路,石达开被围于安顺场,不忍全军饿死,写信给骆秉章, 希望“宥我将士,请免诛戮”。骆秉章佯称答应,后将石达开俘虏,解至成都凌迟处死。毛泽东在长征途中,曾被蒋介石围困在大渡河,蒋介石妄图学骆秉章,以强大的军事优势,包抄红军,绝其后路,一举歼灭之。但毛泽东运用声东击西、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甩开蒋介石的围追堵截,也是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巧渡金沙江,这一生死之战,打开革命胜利之路,对红军北上建立革命根据地,进而取得全国革命胜利打下坚实基础。毛泽东曾戏称:我不是石达开,蒋介石也不是骆秉章。时过境迁,毛泽东的戏言表达出对革命前途的信心,以及对对手在战略上的藐视,但同时也表明,历史上骆秉章以地利将石达开逼入绝境,手段高明。

       终上所述,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骆秉章在维护清政府的同志方面功勋卓著,被称为“晚清一代中兴名臣”,但由于它维护的是晚清政府没落的统治,决定了他的历史局限性。

       二、发掘骆秉章,服务花都区域文化建设

       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探讨骆秉章,他的德才作为绝不在曾国藩之下,曾国藩由于其对统治阶级的忠诚、为官的清正、廉洁,对家庭成员的严要求而成为为官者的典范,家喻户晓,《曾国藩家训》、《曾国藩文集》等著作流传于市,还有现代人写的《曾国藩谋人谋事》、《曾国藩传》等,我党的重要领导人还曾要求所有的党政机关干部、公务员都来读一读曾国藩的书。但是对骆秉章的研究就显得非常的不足,骆秉章是花都人,但是花都人都知之甚少,“一代中兴名臣骆秉章”是花都的名片,是花都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他和曾国藩、洪秀全、左中棠同时代,是曾国藩的后台、是左中棠的伯乐。挖掘骆秉章对于花都文化建设又极其重要的意义。骆秉章作为晚清一代名臣,值得学习之处很多,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一生勤学

       “一帘花影云拖地,半夜书声月在天” 是骆秉章一生的生动写照。骆秉章家境清贫,兄弟三人中只有他一人读书,他读书刻苦20岁以第三名考中秀才,27岁考中举人,道光12年(1832年),40岁的骆秉章考中进士。其求学路非常艰辛,经历了丧妻、丧父,家庭贫困潦倒等等,仍然孜孜不倦,读书之志,始终不移。很长一段时间做教书先生,一方面教私塾养家糊口,一方面读书。所以在为官以后,他的博学,令绝大多数清政府官员折服。他用他的才学为国家效力。他做官的途径是求学之路。在官场数十年间,从未放弃读书,期间曾数度起落,以翰林院编修迁江南道、四川道监察御史,工科给事中,鸿胪寺少卿,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翰林院侍讲学士等职,56岁放外官任湖北、云南藩司,道光三十年擢湖南巡抚,入湘十载,位居封疆,咸丰十年升调四川总督。无论是落是起,“半夜书声”伴随其一生,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

       (二)唯才是举,善于用人。

       在湖南为官,他支持曾国藩办团练,继又支持曾国藩、胡林翼与太平军争夺湖北、江西,镇压湘南的天地会起义,在他的支持下,曾国藩才能成为清政府一代重臣,可以说,没有骆秉章,就没有曾国藩。
同样,世有骆秉章,然后有左宗棠。史载左宗棠自幼聪颖,14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曾写下“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以铭心志。他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举,以后由于科场失意,仕途无门。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由好友胡林翼保荐,先后入湖南巡抚骆秉章幕下,成为湖南巡抚幕僚达6年之久,可以说,是骆秉章重用了左宗棠,引导他进了官场,才有以后的左宗棠创办洋务,福州船政局、兰州制造局,64岁讨伐阿古柏,从俄国人手中收复新疆的伟业。

       刘蓉是桐城派古文家,佐骆秉章督四川军务十年,荐擢知府,选将练兵,举萧启江、刘岳昭、黄醇熙三军入川,未三年,四川太平军全被镇压,擒石达开。西捻入陕,率军堵击,溃于灞桥十里坡,免官终养。刘蓉为人勤奋好学,写了不少古文、诗词,“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国家为?”就是出自于其散文《习惯说》的名句,选录自《养晦堂诗文集》。曾国藩评“吾友刘君孟容,湛默而严恭,好道而寡欲。自其壮岁,则已泊然而外富贵矣。既而察物观变,又能外乎名誉。”(《养晦堂记》)。著有《思辨录疑义》、《养晦堂文集》等书。刘蓉是曾国藩的儿女亲家,骆秉章对其十分器重,相遇相知,共同干出一番大事也。

       骆秉章举荐官员无数,主要分三类:一类是清正廉明,忠君爱国,忠于职守,如湘乡知事朱孙怡,武陵县知县胡镛等。

       第二类有经世之才。他礼贤下士,不论出身,大力举荐委以重任。比如他三顾茅庐请左宗棠,显示其“不拘一格、推诚接物,任人不疑”的特点。

       第三类是士绅阶层中有超长之才的人,他大力保举,委以重任,如刘蓉。

       (三)清正廉洁,一身正气

       骆秉章治理官员,以严厉著称。对贪污乱纪的官员,严惩不贷。骆秉章认为“治民以察吏为先”。治理天下,首先整顿吏治。在湖南期间,严格各级官吏的考核。对于尽职的官员,设法养吏。提高他们的待遇,做到奖惩分明。

       骆秉章为官清廉。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奉旨以查库御史身份稽查户部银库时,库官告诉他,按照例规,他们在收取各捐项时每100两加收4两,2两由库丁均分,2两归库官及查库御史作为酬劳,在此当一年的查库御史,大约有2万金的额外收入。骆秉章说:“我已受朝廷俸禄,这些额外之财我分厘不敢接受,我也不想受人挟制,你们干这种勾当,即使不碍公事也应酌量。” 同时骆秉章吩咐随从,在库内办事不得索取分文。他清楚清朝库房亏空,是因为库丁以成色不足、或者短斤缺两的银两收入库中,再收取好处费中饱私囊。骆秉章对此严格把关,并规定收税银之时,先打扫银堂,堂上只留银号一人,库丁二人。御史当面秤兑,不准库丁压秤,如银不足尚须添补,即使是熟人上兑也不徇情。有一回,吏部尚书潘世恩的亲戚“乾泰号”来交税,库官说少了25两。原本潘世恩是骆秉章会试时的恩师,按情理可以通融,结果他还是让“乾泰号”补足了税金。骆秉章办事认真清廉,得到了其恩师潘世恩和军机大臣穆彰阿的赞赏,但同时也让惯于舞弊的库官、库丁们忌恨于心,想方设法要将他排挤出银库。腐败之风不因骆秉章一人清正而有所扭转,后来户部银库亏空数目竟达900万两之多,骆秉章受牵连“失察”之罪而被革职,罚赔12800两。这笔罚款对于清廉的骆秉章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在其亲家伍承禧将军和门生吴廷溥及梁铁山、宋萼楼等同学、同乡的资助下,才能全数上缴。后经户部暗案奏明秉章平日所为,方才取得了道光皇帝的信任,并逐渐被重用。宦海浮沉,祸福得失之间,骆秉章似乎参透了一些人生哲理,为人处事也更练达谨慎。如今佛山博物馆还保存一幅骆秉章书写的对联:“歌器一满即倾常虑亏从盈处伏,谦卦六爻皆吉须知益自损中来。”

       骆秉章在任期间,注重改善与清政府士绅的关系,因为当时满族官员当道,汉族官员受排斥;他注重稳定地方经济、关注民生。这方面也有史料可查。由于历史的局限,他在晚清没落时代为臣,不可能有再大的作为。但在为官的历史中,是有很多可以肯定和研究的内容。

       曾国藩故居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精细的整修后,前来参观的人,除了党政领导、专家学者,还有更多的普通百姓。大家最感兴趣的,要数这个封建皇朝货真价实的“高干”之家,不管天下风云变幻,几番改朝换代,其家庭终保持着严谨的家风,数代无一废人,均有建树。曾国藩的两个儿子:曾纪泽是著名外交家,曾纪鸿是著名数学家;孙辈中曾广钧,二十三岁即中进士;第四代孙曾约农、曾宝荪均是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第五代、第六代遍布海内外,大都学有所成…… 。

       骆秉章的故居还没有作为国家文物保存,骆秉章的业绩还不为人所熟知。他既是中国著名文人,也是晚清八大名臣之一,作为他故乡人的花都,应该挖掘这些史料,在花都历史名人研究中,做出更多的努力,为中国历史发展,增添更多的史实,为提升花都区域文化软实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刘浪:《晚清一代名臣骆秉章》,见花都历史名人网;

       张雪莲:《骆秉章生平述略》,见佛山市博物馆网;

       此信真伪在学界有不同说法,参见史式《<石达开致骆秉章书>考伪》,载《文史杂志》,1987年第6期;华强《关于<石达开致骆秉章书>的真伪问题》,载《军事历史研究》,1988年第1期;

       花都历史名人网;

       骆秉章《镇压太平军备受争议》,《南方都市报》,2008年4月1日,FD01;

       骆秉章《镇压太平军备受争议》,《南方都市报》,2008年4月1日,FD01。

       作者简介:王琳(1953-),女,法学博士、教授,现任广东培正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主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专著《广东城市社区自治与基层民主研究》、《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研究》等。

© 广州市花都区骆秉章研究会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 粤ICP备120405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