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岭南先贤网,您是第1821099位访客
通知公告:
客观地评论骆秉章的历史功绩
—— 兼悼念文忠公诞辰220周年
陈棣生

        骆秉章是清朝中后期的著名大臣,他博学多才,为官廉洁,为国勤政,用人唯贤。他又是对抗和镇压太平军的主将之一,是维护晚清封建统治者的大功臣,他和曾国藩、李鸿章等,使中国最后的封建制度得到延长了几十年。

三种不同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比较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史学界在评论骆秉章和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物时,因为他们曾经对抗和镇压太平军,多数学者持否定态度,认为他们是“镇压革命的刽子手”、“千古罪人”……掩盖了他们的历史功绩。

        改革开放后,许多思想禁锢被逐步破除,史学界许多人对骆秉章、曾国藩、李鸿章等的评论趋向实事求是,比较客观地分析他们的历史功过,肯定了他们的历史功绩,一改过去全面否定的态度。

        近几年来,出现了另一种观点,有些人在肯定骆秉章、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历史功绩时,把他们捧上了天,有人甚至倒打一靶,否定了太平天国起义,说什么“拜上帝会是邪教组织”,反对清朝丧权辱国、腐败没落的封建统治是“制造内乱”、“祸国殃民” ……

        以上出现的三种不同观点,前后两种都是带有片面性的,没有客观地、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只有中间一种才是实事求是,客观全面地对待历史人物。究其原因就是对历史人物没有公正、公平地看待,带着所谓“功利主义”、“适时应景”、“与时俱进”的唯心主义观点去看待历史人物,免不了看走了眼。其实历史就是历史,不管风云变幻,一是一,二是二,要唯物主义,来不得人云亦云,背离客观的唯心主义。

一对老乡为什么成为冤家对头

        骆秉章和洪秀全都是清代广州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人,前者出生于炭步华岭村,后者成长在新华官禄布村,两人的故里相距只有20多公里。骆秉章是清朝忠臣,功名显著;洪秀全是太平天国起义的领袖,要推翻清朝。一对老乡就这样成为誓不两立的死对头,被人称为“历史奇观”。评价骆秉章,不能因他曾对抗和镇压太平军而否定;同样洪秀全也不能因他是反清的领袖而称之为“逆贼”。两个冤家对头,由于出身历史背景不同,各有各的历史功绩,决不能因是死对头而否定一个,肯定一个。通过分析两人不同的历史出身,就可以知道两人成为死对头的客观原因。

        从顺治建立清朝(1644年)起至宣统三年(1911),清朝被推翻,共计267年。其中康熙一年(1662)至乾隆六十年(1795),计133年,史上称为清朝盛世,是清朝的中期。骆秉章出生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正是处于清朝盛世时期;卒于同治六年(1867),享年74岁,这时清朝已走向衰弱时期。他39岁,道光十二年(1832)才考取进士,挤身官场。当时清朝统治还未走向丧权辱国,腐败没落的境地,乾隆盛世的余辉尚存。骆秉章虽然大器晚成,却是凭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得以走上仕途的。在此环境中,他当然认定要效忠清朝,为之建功立业。为官后至咸丰元年(1851),19年中忠心耿耿,官至湖南巡抚(省级长官),功成名就。这就为他以后坚决对抗和镇压太平军打下了思想基础。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后,骆秉章的晚年至1867年逝世,这16年主要就是对抗和镇压太平军,为挽救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洪秀全出身的历史背景就大不相同。他出生于清嘉十九年(1814),这时清朝盛世已退;卒于同治三年(1864),享年50岁,也是太平天国最终灭亡之年。他在道光八年(1828)才14岁便参加县试,并取得第一名。同年参加府试落榜,以后曾三次赴考均落榜。最后一次是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他已是24岁,仍然不第,年青气盛的他,终于看清了清朝统治科场黑暗的弊端,那时已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统治者已走上丧权辱国,腐败没落,祸国殃民的地步。目睹这个黑暗的社会,更加激发洪秀全等志向高远的反清思潮,终于在1851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领导了广大贫苦大众,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反对封建黑暗统治,反对外国侵略势力的伟大革命运动,在推动历史发展立下了丰功伟绩。起义虽然因内部分裂等原因归于失败,但反封建反帝斗争的精神由此得到发扬光大,清朝没落的封建社会,在太平天国覆灭后,苟延残喘了48年,终于灭亡。洪秀全起义失败,他自身犯下的种种错误难辞其咎,但他辉煌的历史功绩永存。这也就是历史,抹杀不了的客观事实。

        综上所述,一对老乡,同在清朝时代,由于出身的具体历史背景不同,决定了两人成为死对头。但两人各自的历史功绩是客观事实,不能因两人互相对立,就肯定一个,否定一个。

骆秉章主要的历史功绩

        骆秉章原名俊,字吁,又名文石,中举后改名秉章,卒后受谥文忠。他22岁考上秀才,26岁中举人,39岁才上京应试成清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科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初期曾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及殿试收卷官等职。道光十八年升任江南道监察御史,随后奉命稽查户部银库。道光二十八年后历任河南、山东、江苏省按察,翰林院侍读学士、湖北省按察使、布政使,云南省布政使。咸丰元年(1851)升任湖南省巡抚,咸丰十一年初入蜀督师,是年秋升任四川总督。同治二年(1863)五月晋加太子太保衔,同治五年,被加封为协办大学士。同治六年(1867)十一月十七日死于任内,朝廷追赠为太子太傅,按大学士赐恤,谥“文忠”,宣付国史馆,入祀京师贤祠,并于湖南、四川两者建专祠。

        从上述可见,骆秉章从政35年(39至74岁),可谓功绩显赫,受溢深厚,祠祀甚盛,可以说是历朝花县人得到皇帝封赐最多最重的一品高官。

        骆秉章为什么能够成为清朝名臣,主要功绩有如下几方面:

        (一)脚踏实地,屡克挫折,坚韧不拔,终成大器。

        骆秉章一生曾多次遭到挫折,但都能顶住压力,坚韧不拔,一步一个脚印,迎难而上。他因家庭变故,随家人流落南海县(今佛山市南海区),出身低微。少年时就家贫志高,奋发勤耕苦读,26岁考中举人。后因困境重重,无能力上京考试,几乎失去了上进的机会。在困境中他仍然勤奋攻读,博得亲友支持,终于39岁才得到上京赴考,夺得进士学位。虽说是大器晚成,却因是奋斗所得,倍加珍惜,所以步入仕途后,格外勤恳,同时也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以后再遭挫折,也从不灰心,仍然勤奋向前。

        道光十三年,他升任奉天府府丞,因该府银库有亏空现象,本是他任前遗留问题,但上级认为骆秉章身为地方官,有失察之罪,被革职并罚分担赔款。他遭此横祸,忍声甘愿受罪。同僚和下属知道他蒙冤受屈,纷纷伸出缓手,资助他“赔偿”公款。以后冤情大白,得皇帝诏见,官复原职。

        咸丰元年(1851),骆秉章经多年勤政为民,升为湖南巡抚。此时,正值广西爆发太平天国起义,清军屡败,朝廷急派大员往广西督察,途经湖南怒斥骆秉章没有支持广西抵抗太平军,劾奏骆秉章吏治不严,骆秉章遂遭朝廷免去湖南巡府之职。他虽被革职,并不消极,仍在湖南力促各地防备太平军攻入湖南。朝廷当时本要他赴京受罪,因太平军攻长沙时,南王萧朝贵中炮身亡,太平军怒气冲天,攻城愈烈,朝廷改变主意,命骆秉章暂留长沙协防。骆秉章早在长沙已加固城防,致太平军屡攻不下,改道攻岳阳,占武汉等地,长沙得到保存,朝廷认为骆秉章护城有功,于咸丰三年(1853)恢复了骆秉章湖南省巡抚之职。

        骆秉章几次从逆境中脱身而出,以后更加勤奋为清朝效力,建立了丰功伟绩。

        (二)为人正直,用人唯贤,护才有方,团结致胜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封建统治者已陷入丧权辱国,腐败没落,不事民生的境地。当时国内民怨载道,反清势力四起。在这形势下,清朝官员很多只顾保存私利,在太平军面前四散溃逃,兵败如山倒。骆秉章在此恶劣环境下非但没有随大流,而是正直秉公,一心为维护清朝,起用能人,团结正直之士,为抵抗和镇压太平军立下汗马功劳。

        从史实来看,骆秉章效忠的只不过是一个没落的封建统治政权,这是由于他出仕于清朝政清人和之时,近二十年来(1832-1851)已成清朝高官,他不具有反清的思想基础。就事论事,骆秉章为人正直,不谋私利,善用人才,团结对敌,转败为胜,这正显示出他独特的历史功绩。下面的事例,充份说明了他正直无私的高贵品德。

        咸丰三年(1853),曾国藩受命组建民团(后为湘军)初期,骆秉章刚好复职湖南巡抚,他便积极以财力物力支持曾国藩,鼓励他抗击太平军。可惜曾国藩多次兵败,当时湖南省布政、按察两使请骆秉章向朝廷弹劾曾国藩,骆秉章不允,说:“曾国藩谋国之忠,当静待之。”他不但保护曾国藩,而且加调塔齐布、彭玉麟等水陆军支援,由曾国藩统领再战,在湘潭之战中得胜。以后骆秉章又多次帮助,使曾国藩终成中流砥柱。如果没有骆秉章的帮助,曾国藩可能一蹶不振,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另一个例子就是起用左宗棠。左宗棠(1812-1885)是湖南湘阴人,学问渊博,才华出众,道光举人,但未获进士,隐居多年,自诩有孔明之才,惜怀才不遇,对清政府诸多不满。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势力鼎盛。骆秉章为了对抗太平军,便四处搜罗人才,他得知左宗棠是个人才,多次请他出山,左宗棠受到他求贤若渴的诚意所感动,甘心入骆秉章门下为幕僚。左宗棠出谋献策多次立功,以后独当一面,多次打败太平军,并受命赴各地,平定反清武装。光绪元年,左宗棠积功得到朝廷重用,受封钦差大臣赴新疆缓靖,立了大功,并有力地遏制了俄英对新疆的入侵。后升任为清朝军机大臣,受到重用。左宗棠刚直不阿,得罪某些大臣,遭到弹劾,险些丢官,也是骆秉章秉公辩护得以保官。后人说如果不是骆秉章知人善用,左宗棠很可能永无出头之日。

        (三)廉洁奉公,体恤民情,善于理财,顾全大局

        清朝后期,统治者软弱无能,受外国侵略者盘剥,加上各地方官贪污者多,又不事民生,致使国库空虚,曾采用卖官筹款的办法解决国库之需,怎知如此一来,各地方官纷纷效仿,借此中饱私囊,贪污之风尤盛。骆秉章甚感厌恶,坚决抵制。他管治的湖南省,各地卖官买官者也风行起来,他不但严拒买官者登门,还训斥下属不得看钱用人,只要是贤能者无财也要起用。他任湖南省巡抚时,有不少人送礼上门求官,均遭斥退。

        光绪十三年,骆秉章稽查户部银库时,库丁照陋习献银讨好他时,遭他严词拒之,并指出银库诸多弊端。以后,有人想陷害骆秉章,说银库亏空,责在于他失察,使他遭革职赔款。幸得众多同僚和下属为他打抱不平,朝廷终于明察,为他平反,说他:“查库办得好,清正不阿,可任大事也,旋授湖北按察使……”得到了重用。

        骆秉章不单严于自律,同时也宽待百姓,体恤民情。咸丰六年,战事频繁,漕运不畅,货物难于流通,稻谷等农副产品跌价,农民无力缴赋税,民怨载道。骆秉章根据实情,采纳了举人周焕南建议,下令减税,使农民减轻负担。他又派兵护路,加强货物流通,使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得到推销,免受压价。为了弥补地方财政收入,他针对私盐逃税之弊,开设关卡,严查走私,严征盐税。当时国内各省由于官场腐败,清朝廷又横征暴敛,地方财政拮据,唯有湖南,在骆秉章廉洁正直的管治下,财政比较充裕,军饷得到保障。

        骆秉章不单善于为公理财,在危急关头,还顾全大局,拨款资助赣、黔、桂、鄂等省的军饷,协助他们对抗太平军,因此中南、西南广大地区时局比较可控,各路清军将领对骆秉章的协助十分感激,甘受骆秉章调遣,配合对抗太平军。以后他调任四川省总督等职,所到之处,均能平定各地起义军和镇压太平军。后人在评议骆秉章在对抗和镇压太平军中所以能够反败为胜,最大原因是能够起用能人,团结对敌,而太平天国最终失败正是由于内部互相厮杀,用人不当,导致灭亡。石达开所以最终亡于骆秉章之手,正反映了太平天国后期未能重用人才,致使石达开孤军出走,当然逃不出灭亡的命运。

        骆秉章晚年功居至伟,不幸于同治六年十一月十七日死于任内。他死后朝廷诸多封谥,追认为太子太傅,享大学士同等赐恤,谥“文忠”,宣付国史馆,入祀京师贤祠,并于四川、湖南两省建立专祠,两子也获封荫。

        不但清朝朝廷对骆秉章封谥极高,连他的同僚和民间对他也百般赞颂。他在四川卒后,各界人士一连七日络绎不绝,排队到灵堂痛哭悼念。他的灵舟经过各地,有知情者,列于两岸临江哭奠。特别是经过他曾多年为官的湖南省,湘人男女老小,数以万计,沿岸相望号淘大哭,论者谓“其功德在人,实不愧为太古名臣。”由此可见,骆文忠公当时确有崇高的威望!

© 广州市花都区骆秉章研究会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 粤ICP备120405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