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岭南先贤网,您是第1821048位访客
通知公告:
“光禄大夫家庙”初考
王卫华

        在花都这片灵秀之地,最有地位的家庙莫过于座落于炭步镇华岭村的“光禄大夫家庙”。

        从花都去西南约20公里,便是华岭村。现如今的“光禄大夫家庙”,已荡然无存,见到的只是门口一对石狮,静静地卧着。石狮的身后便是有些空旷的院子,院子里有一座不新不旧的村委会大楼,在大楼前,又有一对石狮昂然而立。院子的墙脚下散落着道光、咸丰年间的社会名士、慈善家和诗人梁九图所书“光禄大夫家庙”匾额,还有石梁、石柱等诸多历史遗迹。

考证一:皇赐家庙 功高位赫——“光禄大夫家庙”为何得以建造

        “光禄大夫”,古时官名。大夫为皇帝近臣,分为中大夫、太中大夫、谏大夫,无固定员数,亦无固定职务,依皇帝诏命行事。汉时,为掌议论之官,大夫中以光禄大夫最显要,西汉后期,九卿等高官多由光禄大夫升迁上来。至清代顺治年间文职正从一品均称光禄大夫,在光禄大夫前加“特进”二字,为正一品官,是文臣中的最高阶官,但无实职,相当于现今的国策顾问。

        “家庙”,也就是家族为其祖先所立的庙。庙中供奉神位等,依时祭祀。在古时候,要有官爵的人才能建造家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

        “光禄大夫家庙”建于清同治五年丙寅(1866)年,是清朝皇帝钦赐给骆秉章的家庙。由此可知,“光禄大夫家庙”非同一般。

        华岭村看上去并不繁华,但“光禄大夫家庙”的荣光,照亮了它的历史与宗脉。这份荣光,来自于清“中兴名臣”骆秉章。

        骆秉章(1793——1867年),是中国近代史上较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清乾隆五十八年( 1893 年)三月十八日出生于广东省花县,后随祖父一辈迁往佛山定居。40岁中进士后留京师十六年,56岁放外官任湖北、云南藩司,道光三十年(1850年,58岁) 擢升湖南巡抚,入湘十载,位居封疆, 治军平乱,功绩卓著。咸丰十年(1860年,68岁)升调四川总督,效忠朝廷不遗余力,屡获嘉奖,得“赏头品顶戴”、“晋加太子太保衔”、“ 赏戴双眼花翎 ”、“晋加一等轻车都尉世职 ”。同治六年(1867年)五月,骆秉章被授为协办大学士。十一月十七日,骆秉章因旧病复发,死于四川成都任上,终年75岁。

        骆秉章的功绩,为世人最为称道的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参与镇压同为花县老乡的洪秀全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鼎力支持曾国藩、胡林翼等人出省作战,使湘军能够在长江流域诸省的许多地方打败太平军,并最后攻占了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尤其是在四川诱降石达开后,使太平军士气大伤,最终走向覆灭。其二,是先后向清朝举荐了左宗棠、刘蓉等多人。左宗棠这个在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曾在骆府做幕僚达6年之久。这些人日后均成为清朝镇压太平军的忠臣良将和封疆大吏。所以骆被称为咸丰、同治年间的“中兴名臣”。骆秉章临终前的自挽长联,或可作其一生之概括:

        十载忝清班,由翰、詹、科、道而转京卿,奉使遍齐州、汴州、吴州,回首宦途如梦幻;

        廿年膺外任,历鄂、黔、滇、湘以莅巴蜀,督师平李逆、石逆、蔡逆,殚心戎务识时艰。

        作为“中兴名臣”,设立“家庙”,不仅是地位的显赫,更是宗脉的一份荣光。

考证二:权臣家庙 声名俱显——“光禄大夫家庙”为何有此名号

        “生晋太傅,死谥文正”是明清之际千百万为人臣者追求的最高目标。 按清规,“文正”是朝廷赐予臣子的级别最高的谥号,“文忠”是仅次于“文正”的谥号,“文恭”再次,以下为“文成”“文端”“文恪”“文襄”之类。清朝近300年历史,“文忠”的谥号也只封过10位大臣,比如林则徐、李鸿章等,左宗棠死后也只得了个“文襄公”。

        骆秉章去世后,清廷追赠其为太子太傅,朝廷追封其为太子太傅,照大学士例赐恤,谥“文忠”,灵位入祀京师贤良祠,并于四川、湖南两省建立专祠,生平政绩由国史馆立传,其灵柩回籍安葬(墓址位于今佛山市南海区罗村镇),祖辈四代荣得追赠,子孙均受封荫。可见其地位声势赫赫。

        但其家庙不以最高荣誉“骆文忠家庙”,而以“光禄大夫家庙”为名,值得考究。并且,查遍史籍,并未记载骆秉章被皇帝封为“光禄大夫”,只在清吏部封验司主事、番禺化龙山门村人李光廷所撰《诰授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四川总督协办大学士世袭一等轻车都尉骆文忠公行状》中有提到。后查典籍,才知清代文职正从一品均称光禄大夫。骆秉章官至四川总督,一品,当然是“光禄大夫”。

        并且,从时间上来看,炭步镇的华岭村“光禄大夫家庙”,建于清同治丙寅年(1866年),但骆秉章是在同治六年(1867年)才病逝。也就是说,家庙是在骆秉章有生之年已经建好。而“文忠”是其死后的谥号。在世时建好的家庙,自然不能以其谥号而命名。

        据考,家庙有对联云:十载忝清班,蜚声翰苑,出使两湖,鲁豫蜀黔滇,回首半生如梦幻;廿年膺外任,参赞戎机,剿平诸逆,萧蓝胡李石,丹心一片报君恩。与骆秉章自挽联有异曲同工之妙。

        “光禄大夫家庙”恰显其身份和权位。

考证三:宗室家庙 根深恩重——“光禄大夫家庙”为何建在华岭

        骆秉章为什么要将家庙建在华岭村,我想,多是因为华岭村是其恩之所在,而并非根之所在。

        据《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三记载“骆秉章……广东花县人”,并未记载其出生地。而有关史料记载,其祖父原是骆村人,早年逝世,其妻因生活所迫,带着儿子骆成斋改嫁到佛山镇桶头圩。骆成斋成长后娶妻生了骆俊(认祖归宗后才改称骆秉章)。

        因此,有文章说骆秉章出生于华岭村,有失考证。笔者认为,骆秉章应当出生在佛山,不会出生在华岭村。因为其曾祖骆国佑和祖父骆楚行,在乾隆初年早已从花县迁往佛山,且在佛山南海县试遇阻,回到骆村报名时,当时的骆村族中主事骆洪章,又因其祖母已改嫁佛山,不在骆村出生而不允许入族,可知骆秉章出生地既不在华岭村,也不在骆村。具体生于何处,还有待进一步的细考。

        而史料又为何记载骆秉章为广东花县人呢?这其中又有一番曲折。

        当时,骆氏一族流寓佛山,其骆元(号诚斋)以经营手工扎作和代写挥春维生,日子过得不甚富裕。骆秉章自小聪慧,十多岁参加南海县试虽得中第一名,但因祖母是从花县改嫁而来,便有考生状告他不是南海县人,主考官因而取消了他的成绩,叫他回花县参加县试。骆秉章从母亲口中得知原籍是花县炭步骆村,便想回到骆村报名参加县试,而骆村族中主事骆洪章,又因其祖母已改嫁佛山,不在骆村出生而不允许入族。心感苍凉的骆秉章在回佛山时,途经大涡村,从一同姓乡民口中得知,离骆村不远的华岭村骆姓居多,且村族主事骆秉行是一个深明大义之人。骆秉章便转道华岭村。骆族主事骆秉行见他举止儒雅、文思敏捷,料定此人必将成就大器,便认为兄弟,入族华岭村,得到参加花县县试,又得头名,之后乘风而上,考得省举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骆秉章考中壬辰科第六十名进士,殿试二甲第二十七名,朝 考入选,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此时,他已年届不惑,可谓大器晚成。

        骆秉章出身坎坷,童年在佛山读书时受同学歧视,但他忍辱负重,勤奋苦读,终成名就。

        华岭村,这个让骆秉章人生转折、得以入族,并顺利步入仕途的之地,较之于佛山,他选择华岭村建造家庙,实为是感恩。又因为他已在华岭村入族,再加上原籍就是骆村,所以史籍记载骆秉章为“广东花县人”,既是情理之中,也是名出有据。

© 广州市花都区骆秉章研究会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 粤ICP备120405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