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岭南先贤网,您是第1821669位访客
通知公告:
千秋勋业,自有世人评说
—— ——楹联诗文中的骆秉章
刘 浪

        同治六年(1867年)十一月,74岁的四川总督骆秉章在成都眼病加剧,虽“力疾视事”,但自感离大去之日不远矣。于是他写下了“十载忝清班,由翰詹科道而转京卿,奉使遍齐州汴州吴州,回首宦途如梦幻;廿年膺外任,历鄂黔滇湘以莅巴蜀,督师平李逆石逆蓝逆,殚心戎务识时艰”的自挽联,对自己的一生作了回顾和总结。在这幅近乎履历的楹联中,骆秉章只粗略地说了他的仕途经历,对他征战沙场,安定天下的历史功勋也是简单带过,侧重表达的是人生如梦,世道艰难之意,反映了他看清世态人情,看淡功名利禄的精神境界。

        但是,世人并没有因为骆秉章的自谦和低调就忘记了他,而是感慨他的离世,怀想他的一生,为他留下了不少情感真挚,文采斐然的楹联诗文,以彰显他高山景行的功德人品以及治国安邦的千秋勋业。

        一、楹联篇

        晚清重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左宗棠曾为骆秉章写过两幅挽联,传诵至今,广为人知。一曰“公为诸葛一流,尽瘁鞠躬,死而后已;我侍文忠数载,感恩知己,生不能忘”;二曰“遗爱在川湖,倡议早为天下首;中兴诸将相,推诚咸知老臣心”。骆秉章是一代伟人左宗棠的人生“伯乐”。左宗棠曾在骆秉章任湖南巡抚时在其麾下担任幕僚6年,在骆的慧眼识才和放权使用下,才使满腹经纶,胸怀大志的左宗棠以“师爷”身份,初露峥嵘,一展才华,最终被朝廷所赏识,成为封疆大吏。可以说没有骆秉章的识拔和荐举,左宗棠的仕途完全可能是另外一番样子,更不可能有后来收复新疆这一晚清历史最让人扬眉吐气的爱国壮举。左宗棠在挽联中,将骆秉章比作诸葛亮,对其才能和节操给予了充分褒奖,一方面感谢他的识拔之感,同时又对骆秉章治理湘蜀和安定天下做了高度的肯定。

        成都将军完颜崇实也写过一幅致骆秉章的挽联:“报国矢丹忱,古称社稷之臣,身有千秋公不愧;骑箕归碧落,气引星辰而上,目营四海我何依”,完颜崇实为满人,曾是骆秉章任四川总督时的搭挡和下属。在川期间,骆秉章与成都将军崇实关系较好,史书记载其二人:“相助为理,亦能和衷,无满汉畛域之见。秉章在川建绩享大名,颇亦有赖共事者之得其人云”。众所周知,自清始建,满人视汉人为“卧塌之侧”,一直打压和防范,满汉相轻已成经年之弊。但这幅挽联中,身为满洲镶黄旗人的崇实对骆秉章却极其推崇和景仰,不但对骆秉章一生进行了高度的“盖棺论定”,同时也较好地表达了自己对骆离世的哀悼、惋惜和无助之情。此联情真意切,读起来让人动容。崇实能作此联,其实也反映了骆秉章日常为人处事的通融练达和宽厚仁爱。

        咸丰三年进士,四川新津诗人,锦江书院主持,曾任海南最高长官的童棫,对骆秉章也是评价甚高。学问足堪领袖群伦的他亦写过两幅挽联,一曰“自成庙鉴公清操,天下想望丰裁,只今将相兼资,由先帝知人,留得老成劻社稷;论益州讨贼奇勋,此地复安耕凿,太息功名未竟,正中原多故,愿教灵气壮河山”,另一联曰“先皇帝笃念老成,谓公是宣宗特简,以遗子孙,节钺寄岩疆,留得齐贤资幼主;大丞相久专征伐,幸年来益部蒙庥,复安耕凿,星辰归上界,忍数魏国弃苍生”。此两联哀悼骆秉章的离世,同样高度评价了他的文治武功以及对国家社稷,对黎民百姓所作的贡献,和前几联有异曲同工之妙。

        和上述几联所写角度不同的是,清代大书法家,诗人何绍基却从个人品行这个角度,写了一幅给骆秉章的挽联,曰“台馆饫清谭,一生学行惟虚己;疆圻资硕望,盖世勋名不爱钱”,此联写出了骆秉章一生中重要的两大品行:屈已从人和廉介持公。当初曾国藩奉旨在湖南帮办团练,虽表面上对当时的湖南“省长”骆秉章颇有敬畏之心,一直把“老前辈”挂在嘴边,但基本上是专权越位,自行其事,搞得湖南官场对其怨声载道。但骆秉章因看中曾办地方团练,解国家危局的雄心和能力,便抛弃个人成见,全力支持曾国藩。对曾如此,对左宗棠,骆秉章更是放权使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以致于当部属有事请示时,骆秉章便说,“季高(左宗棠的字)先生云何?公可则可,公否则否。”一时同僚都戏左为“左都御史”,因为骆秉章只有右副都御史衔,意思是左宗棠的权威比骆公还高。由此可见骆罕见的爱才之心和容人之量。说到廉洁,在京师作御史时,骆秉章就凭借稽查房部银库案的清正廉洁名噪一时。其死后,家产仅箱笥五六具。里面除官服外,其余衣服全是旧衣。有银子八百两,每封都有藩司印花,证明全是官俸银。最后只能奉旨赏银五千两扶柩回乡,廉洁得让人难以置信。何绍基的楹联从这两点入手,说明骆的品行在当时已经是家喻户晓,有口皆碑的。

        骆秉章死后,清廷为彰其一生之功,下诏在四川和湖南建专祠纪念,在成都骆文忠公祠有曾任临潼县知县张舒萼题的长挽联,曰“才望重蓬瀛,子云乃班彪父党,记得燕台霜冷、鄂渚风清,曾侍先生几杖;勋名高峤岳,韦皋为诸葛后身,即今玉垒烟销、锦江波静,更营丞相祠堂”。联中亦将骆秉章看作和诸葛亮、韦皋比肩的一代名相,给予了很高的赞誉。

        在四川自贡的富顺县骆文忠公祠亦有两联,一曰“移节驻巴西,率甲兵数千里转战而来,有大度、有大识、有大才,我公懋绩难湮,宇宙长留忠义气;荐贤满天下,报国家二百年养士之泽,是名儒、是名臣、是名将,后辈凭谁继起,江山无限古今情”。另一联曰“西蜀需治世奇才,问汉诸葛以还,谁为继起;南粤是名臣故里,自海忠介而后,又见先生”。还有某君集句联“伯仲之间见伊吕,嗣皇继圣登夔皋”。可惜的是,这些楹联的原作者因年代久远,均无从考证。

        此外,还有一联是题骆文忠画像的,曰:“荐贤类曾涤老,御将似胡咏芝,伟略殊勋,自有丹青垂万古;筹边继李赞皇,坐镇同韦节度,召棠郇黍,长留遗爱遍三巴”,其作者为曹厓蘅,此人抑或为官,抑或是一介文人,限视野所限,遍查不着,只能留待将来补正了。

        有趣的是,在一些清代官员的挽联中居然也会提到骆秉章。清末文学家、诗文名家范当世挽李鸿章的哥哥,官至两广总督的李瀚章楹联曰:“与曾左胡骆百战成功,比投老家园,浸灌滋培,还使门闾气允固;历道咸同光四朝全盛,迄考终里第,伤亡殄瘁,顿教天地色凄凉”。此联将骆秉章和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列,都作为李瀚章仕途的引路之人,突出了骆在当时湘军中的军事地位和对晚清人才举荐所起的巨大作用。

        无独有偶,在杭州西湖刘典公祠,官至浙江巡抚、江西巡抚的满族官员德馨所挽刘典之联“由骆文忠荐辟起家,绩左中兴,岂独大名垂北塞;偕蒋果敏提兵援浙,谥同两字,并开灵宇镇西湖”。此联开门见山,直接表明了刘典是由骆秉章举荐,成为一代名将的史实。刘典为湖南宁乡人.著名湘军将领,曾任浙江按察使、陕西巡抚,在左宗棠收复新疆战役中担任西征军副统帅,为收复和治理新疆立下汗马功劳。此联中的蒋果敏是指亦为湘军名将的蒋益澧,蒋后任广东巡抚,和刘典被清廷同谥果敏。而蒋益澧崛起,也曾得骆秉章识拔推荐之恩。骆秉章在清史很多资料典籍中被普遍赞能识人辨贤,为清廷举荐了左宗棠、刘蓉、江忠源、刘长佑、王錱、黄醇熙等一大批忠臣良将,为末落的清王朝得以夕阳晚照,呈现出一时中兴的绚烂景象立下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读罢此联叹服。

        二、诗文篇

        “皤皤国老,秩秩大猷。忠诚内矢,神识外周。薇垣日直,柏府风遒。封圻建节,帏幄运筹。毂推群彦,旗埽蚩尤。功高玉垒,名覆金欧。湘江泽被,剑阁勋留。允文允武,不竞不絿。其缓带轻,裘羊叔子。实纶中羽,扇武乡候。”

        此文出自《国史列传•骆文忠公列传骆文忠公遗像》,文末直接署名:受业刘长佑恭题。可见刘长佑将骆秉章视为人生中的老师。刘长佑字子默,号印渠。湖南新宁人。初在湖南办团练,协助江忠源创建“楚军”。后因战功显赫,先后官擢广西布政使、广西巡抚、闽广总督、直隶总督等要职。1871年后历任广东巡抚、云贵总督等职。此诗文中用了大量的典故,反映了骆秉章为官清廉正直、仁爱纳贤,政绩突出,声名卓著的一生,表现了他高山景行的人格魅力和高风亮节的为人品德。文中用词华丽,蔚为壮观。更兼情感真挚,气势磅礴,敬仰之情,跃然纸上。

          “天祐大清,笃生我公;起家以文,事君以忠;峩峩豸冠,吏詟其峻;帝旌尔廉,处膏不润;外台荐陟,疆寄于南;内修外攘,大乱以戡;跨衡逾湘,兽窟是依;公固其局,技穷无归;蜀全上游,军形必争;公翦其翼,厥角斯崩;蜀平踰年,遂定江左;群贤戮力,功岂必我?惟皇任公,惟公任贤;辅兵以团,谋为公先;居蜀七稔,活我全蜀;公弃我民,行歌巷哭;番番我公,实为荩臣;勒兹丰碑,敢告万春!”

        这是《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协办大学士、四川总督、世袭一等轻车都尉骆文忠公神道碑铭》中的最后一段。撰文者苏廷魁,字德辅,高要人(今鼎湖区)。道光十五年进士,同样曾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曾官河南布政使、东河河道总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苏廷魁奉旨成为钦差大臣,驻扎花县,组织练勇数万人反抗英法联军侵略广州。他的级别和知名度虽不及骆秉章,但他敢于不徇私谊,痛责、弹劾恩师穆彰阿,并当面回应恼羞成怒的穆氏:公负国,苏某不敢负公!彰显出他的不凡气节。而且苏廷魁还是骆秉章的亲家。骆秉章所生二子三女,次子骆天诒就是其女婿。古人死后,都有树碑立传的习俗,由其亲家苏廷魁为骆公写碑文,梳理骆秉章重要的人生轨迹,想来资料更为翔实,也更具可信度。

        “宗臣遗像,向子龙塘畔,菊泉亲酌。万柄莲花风过处,香满芙蓉城郭。计妙攻心,爻占折首,谈笑青油幕。飞来同谶,马头真个生角。天下有几雄才,中兴运启,各个云閒鹤。怪事金田人俎豆,祠宇湘乡零落。功亚麟图,劫经龙汉,世论今非昨。蜀中遗事,合将年谱添作。”

        这是清末诗人邓潜写的一则《百字令 谒骆文忠公祠》。邓潜原名维琪,字华溪,贵州贵筑人。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官四川富顺县知县,迁邛州知州。辛亥革命后,更名潜,流寓成都。邓潜作为流落的当世名儒,在骆公祠前,怀想到一代名臣沙场征战,建功立业,彪炳青史,不由得诗兴大发,既对骆公一生作了高度评价,也隐隐透露出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怅然情绪。

        “四川地土薄,硝磺用不著。若要太平时,除非马生角。”这是四川当年流传较广的一首童谣。说的是骆文忠公平定太平天国石达开的故事。天京事变后,翼王石达开不满洪秀全的滥杀,又恐惧洪对自己的不信任,于是率部出走,走上了与太平天国分裂的道路。石达开部到达四川,清廷震动。几经权衡之下,命骆秉章督师援剿。骆命湘军将领萧启江、黄醇熙等军为前部入川,两将先后阵亡。1863年春,骆秉章指挥大军在大渡河边与石达开激战,迫使其乞降,后被押往成都凌迟处死。太平天国运动在四川宣告失败。于是,蜀中老百姓为感谢骆秉章带来的安定之福,口口相传了这一童谣。“萧”俗书作“肖”,萧、黄两将同剿石达开,犹加二姓于石旁也。谓之“硝磺”,最终都“出师未捷身先死”,平乱无效,故称“用不着”。而“角”、“各”音近,马生“角”,马旁“各”字,指的是“骆”姓也。也就是说,在老百姓眼里,要想平定石达开之乱,只有骆秉章出马才行,萧启江、黄醇熙都是不起什么作用的。由此可见,川中百姓对骆秉章的信任和爱戴。

        2013年6月7-8日,首届全国骆秉章学术研讨会在花都召开。其间,骆秉章研究会组织部分与会专家,学者走访了花都区炭步镇光禄大夫家庙和佛山市南海区罗村镇的骆秉章墓。广东《诗词报》执行主编,曾国藩与湘军文化研究会学术理事刘安定先生即兴吟诗两首,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追捧。一首名为《访骆公遗迹,即兴口占兼赠同道》:“试从粤地说湘军,成败分明有果因。洪氏何曾受天命,骆公原本是能臣。文章立辩高和下,勋业难争主与宾。华岭山前寻旧庙,忠魂还作故乡人。”另一首为《佛山南海谒骆秉章墓》:“南海佳城草木芊,风云际会共长眠。骆公门第左公柳,摇曳湖湘二百年。”不管这两首诗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点如何,但诗中流露的对骆公的崇敬和景仰之情,相信大家都能感同身受。

        涉及名人的楹联诗文,看似世人的一时吟哦,只关风花雪月,无关正史资料,但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犹如一串串晶莹发亮的珍珠,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和风华,起到修补和佐证历史的作用。骆秉章作为花都一代乡贤,虽曾位高而权重,功著而名显,对中国近代史有着重大的影响,但因为种种原因,流传下来的资料寥如晨星,少之甚少。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搜集整理的这部分楹联诗文只能起到梳理其人生节点轨迹,了解其勋业人品的作用。希望更多的人研究和挖掘有关骆秉章的历史资料,传承之,弘扬之。因为这是花都打造城市名人文化,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区的宝贵历史财富。

© 广州市花都区骆秉章研究会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 粤ICP备120405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