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视】佛山东华里,一条古朴幽深的小巷里,耸立着青春凋落的青砖瓦房;花都炭步华岭村,一个依山傍水的所在,高墙深院的家庙无言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它们的主人有着怎样的身份?这些建筑的存在又向世人证明了什么?翻开尘封的历史,寻找远去的记忆,欢迎收看《花都故事》,本期节目为你讲述《一代名臣骆秉章》。
【晴朗气候的东华里+音乐(箫曲)】
【解说】一条幽深的古巷,承载着多少逝水流年和沧海桑田。
【解说】从一个狭窄的入口进入佛山东华里,顿时,一种古朴而又悠长的气息扑面而来,时间仿佛在这里凝固,尘世的喧嚣也霎时被挡在了门外。
【解说】东华里17号到19号,那斑驳的青砖墙壁、厚重的实木大门,还依稀能看出曾经的显赫一时。只是,疯长的野草、残损的青石路,宣告了繁华已被雨打风吹去。岁月甚至剥落了原本高高悬挂的门牌,只留下了手写的模糊不清的字迹。这栋房子归谁所有?小巷又成于何时?让我们把时光倒回175年前。
【解说】道光二十年,即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国门被迫逐步向列强打开。而北京城内,满清的官场依旧歌舞升平、贪污成风。
【解说】这是京城贾家胡同内一座典型的四合院,四合院里住的是当时的大清查库御史骆秉章。这年的一天,院子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身着华服,手托礼品盒,看来非等闲之辈。
【采访大意】骆秉章研究会理事胡力平:这个人是骆秉章的老乡,叫李氏,受人之托上门来当说客的。那受什么人之托呢?是掌管银库的官员。
【解说】银库的官员为什么要千方百计贿赂骆秉章,这还得从不久前道光皇帝的一个任命书说起。
【竖排字】骆秉章,原名俊,广东花县人,生于乾隆年间。道光十二年,骆秉章以殿试二甲二十七名的成绩考中进士,并入选翰林院庶吉士。
【解说】1840年,道光皇帝一道圣旨,调骆秉章稽查户部银库。这个职位是不少人眼中的美差。除了朝廷给的俸禄,按照当时的潜规则,查库御史及库官,在收取库银时,每一百两要加收四两银子,作为辛苦费。其中二两由查库御史和库官所得。
【采访大意】骆秉章研究会理事胡力平:也就是说,你当一年的查库御史,大概有两万金的额外收入。这本来是人人都巴不得的,但是骆秉章他拒绝了。
【解说】以前,由于库官库丁们收取了好处费,把成色不足或分量不足的银两收归入库,已是司空见惯。反正损害的是朝廷的利益、肥的是个人的腰包。但自从骆秉章监管银库后,坚决不收好处费,库官们这才想方设法找来骆秉章的老乡说情。当然,老乡的说情失败了。
【解说】还有一次,吏部尚书潘世恩的四儿子来缴纳捐官的银两,结果发现少带了二十五两。大家纷纷劝说骆秉章通融一回,也遭到严词拒绝。
【解说】骆秉章一生为官共35年,但1867年在四川总督任上去世时,身边家产只有银子八百两,廉洁程度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官员。他的好友——成都将军崇实对此非常感动,最后,还是崇实奉旨赏银五千两,才帮助骆秉章的灵柩回到佛山。
【解说】佛山,有骆秉章置下的唯一家产——东华里17号到19号。
【音乐】埙曲
【解说】东华里,全长112米,花岗石铺砌的路面,共有房屋58间。街首还留存着道光二十三年的石刻街额。100多年前,这里是佛山城里的第一街,原名伍杨街,以清朝初年聚居此地的伍族和杨族姓氏命名。随着伍、杨两族的渐渐没落,乾隆年间更名为东华里。道光年间,骆秉章买下17号到19号的500多平方米的宅第,安置好整个家庭。
【现场】骆筠楣推门声
【解说】斗转星移,时光来到了2014年10月。恍然间,清朝、中华民国都已成了过眼云烟。唯有骆家大宅依然静静地矗立在东华里的古巷中。
【解说】她是骆秉章的第五代玄孙女骆筠楣。就在上个月,相知相伴61载的老伴过世了,这里也即将面临拆迁,但骆筠楣不舍得离开,就孤身一人住在这偌大的祖屋里。几经命运起伏,她和东华里已经血脉相连,虽然形单影只,她依然优雅地守望着故居。
【解说】1953年,这个从深巷大户里走出的骆家小姐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老宅,到海南支援农垦建设。1989年退休后,她和老伴义无反顾地回到了东华里。东华里,承载着她满满的青葱记忆,也是她的生命之根。
【采访】骆筠楣:那时候,这个老宅是太公公传下来的,有很多美好的记忆,我舍不得搬走。
【解说】骆秉章留给后人的遗迹,随着他的足迹所至,散落北京、佛山、花都、湖南、四川等各处。
【现场声】鸟叫声
【解说】这里,是花都区炭步镇华岭村。村前有口水塘,呈月牙形,远处,一座高山在暮霭中露出了青黑色的轮廓。这是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在骆秉章去世的前一年,当时的大清慈禧太后专门派人、抬来一筐筐的雪白银两,选在这里,为骆秉章修建了家庙。那么,他为何能得到朝廷的如此恩宠呢?这还得从曾国藩和左宗棠说起。
【解说】曾国藩是大名鼎鼎的湘军将领,但1854年4月,曾国藩却被太平天国西征军逼得差点儿跳水自杀,遭遇了举办团练以来的最大失败。好不容易组建起来的湘军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曾国藩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此时,他想到了一个人,必须向这个人求救。
【字幕+朗读(李远)】“老前辈大人阁下:目前,侍倡议云贵兵三千以一千援江西、以一千留湖南。老前辈广于采纳,恰与拙见相同。——平江林令捐资募勇五百赴毛竹山防堵,实为可取,昨已商定批准,求速委员往办县事。——侍制国藩顿首。”
【解说】曾国藩想到的这个人就是骆秉章。在这封书札中,曾国藩提出了重组湘军的要求。而骆秉章在一片责难声中,对曾国藩表示了最大的支持。甚至曾国藩最担忧的筹粮、筹饷、筹兵械等问题,也都由骆秉章加以谋划。可以说,在那场轰轰烈烈的对决中,支持曾国藩、左宗棠与太平军作战到底、挽救清政府败局的正是骆秉章。而左宗棠也正是由于骆秉章的慧眼识珠,才大放异彩,最终成为封疆大吏。
【字幕+解说】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县人。生性聪敏。因中举人后屡试不第,转而钻研经世致用之书。
【解说】同样是1854年初,正在老家湘阴东山隐居的左宗棠处于危险之中。此时,太平军正以风卷残云之势攻入湖南,进逼长沙。由于名声在外,太平军多次前往搜捕左宗棠。为躲避战乱,他带着最疼爱的女婿陶桄来到长沙。就在左宗棠认为已经安全之际,女婿陶桄发生了意外。
【采访】骆秉章研究会理事胡力平:陶桄被骆秉章请到巡抚衙门做客去了,但其实是把他软禁在后花园,并且要求他捐助十万两银子作为军饷。
【解说】骆秉章一向宽厚,为什么会做出如此蛮横之事呢?话说陶桄拿不出十万两银子,只好送信给左宗棠,向他求救。
【采访】骆秉章研究会理事胡力平:左宗棠来了以后才发现,女婿陶桄在后花园没有收到丁点伤害,反而被待若上宾。这其实是骆秉章的计策,逼他出山,他也非常感激骆秉章的一片苦心,终于答应了出山,帮助骆秉章共同谋划对抗太平军。
【解说】此后,骆秉章对左宗棠可谓信任有加。凡事都要征询左师爷的意见,只要是左师爷裁定的,他绝不反对。时间一长,左宗棠落下了个左都御史的外号,意思是比骆秉章这个右副都御史地位还高。在左宗棠的谋划下,湘军的军饷得到保证,湖南的大小政务也井井有条,湖南成为与太平军作战的大本营。
【解说】也正因为如此,骆秉章于1867年离世后,左宗棠挥毫写下一副对联,“公为诸葛一流,尽瘁鞠躬,死而后已;我侍文忠数载,感恩知己,生不能忘。”表达了对骆秉章的深切悼念和无限崇敬之情。
【解说】“抗心希古任其所尚,含毫命素动必依真。”这是骆秉章生前撰写的一副自挽联,展示了他期望自己效法古代的贤人,拥有一颗高尚心灵的肺腑心声。
【解说】这种高尚的情操在骆秉章死后,化为骆氏家族的遗训,代代相传。可惜的是,骆秉章家庙,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本侵略者烧毁,只有两只石狮子完整地保存下来。目前,骆家第六代后人骆鼎正在重修家庙。
【采访】骆鼎:秉章公的遗训就是正正直直地做人,勤勤恳恳地做事。文化上的传承比财富上的传承更加重要。
【解说】骆秉章,这个晚清官场中的另类,游走于血雨腥风中,却以超人的智慧和人品,力挽大清国狂澜的一代中兴名臣,必将在历史的丰碑上深深地镌刻下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