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岭南先贤网,您是第1871643位访客
通知公告:
“骆家大宅”深藏东华里
《佛山日报》记者 吴英姿 甘建华

        骆秉章简介

        骆秉章(1793-1866),原籍广东花都,在祖父一辈迁来佛山,家住禅城东华里,是中国近代史上较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骆秉章是晚清的重要朝廷大员,官至一品,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并称“晚清八大名臣”。他为官清正廉明、效忠清廷。另一方面,他生逢乱世,其一生的荣辱升降,都与镇压太平军的成败息息相关。

        因办事清正,不徇私情,骆秉章得到道光皇帝信任。56岁放外官任湖北、云南藩司,道光三十年(1850年)擢湖南巡抚,入湘十载,位居封疆,治军平乱,功绩卓著。咸丰十年(1860年)升调四川总督,效忠朝廷不遗余力,屡获嘉奖,得“赏头品顶戴”、“晋加太子太保衔”、“赏戴双眼花翎”、“晋加一等轻车都尉世职”。多年辛劳征战使其眼疾加剧,但仍“力疾视事”,又以“老成硕望,宣力弥勤”就职协办大学士兼四川总督,同治六年(1867年)十一月病逝于任上,终年74岁。

        核心提示

        东华里,保存了佛山明清以来的文化记忆,这片昔日名门望族集中居住之地,尤如一部厚重的佛山历史经典,每次走进都有新发现。

        最近,记者就在这条小巷的侧巷之内,寻觅到骆秉章的“骆家大院”。骆秉章是中国近代史上较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所处之时代,正是中国由乾嘉盛世转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的动荡年代,作为朝廷封疆大吏,骆秉章对太平天国暴乱毫不留情,把投降后的石达开押到成都问斩。

        

        【从佛山走出的封疆大吏】

        时间回溯到清嘉庆年间。世间知道曾国藩、左宗棠的人甚多,知骆秉章的却寥寥无几,甚至在他的故居,问起骆秉章,很多人均茫然不晓。近年中央电视台《长征》热播,其中蒋介石、龙云等人对骆秉章军事才能的一番赞誉,更将骆秉章推向几近家喻户晓的地步。对此,极大地引起记者的关注,也勾起对骆秉章其人的探究兴趣。

        那么,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较有影响的人物骆秉章究竟与佛山有些什么渊源?他何时从花都移居到了佛山东华里?在这里,他度过的那些岁月,发生过什么故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其为官之道、为人哲学又如何?他的后代又是如何在佛山繁衍下去的?

        5月初的一天,记者在佛山民间学者张杰奎先生和祖庙东华里片区文物保护工作负责人张云成的带领下,再次走进了东华里。

        采访前,记者试图找到骆秉章的著作和资料予以考证,然而骆秉章的著作并不多,虽然他亦著有《骆文忠公奏议》和《骆秉章自撰年谱》,骆秉章的其人其事较少被外界熟知。

        潜心研究多年的张杰奎对此有他的看法,为研究骆秉章,他多次到骆秉章的出生地花都,一些遗落在乡间里弄,一些潜在古老故称的往事,从各处遗留散落的重要典籍和历史文献中,查找骆秉章留下的重要历史遗迹。张杰奎认为,奏折、书稿、家书、书法这些既显示出骆丰富的文学知识,也显示出一代名臣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胸襟。《清史列传·骆秉章传》有这样的记载:“咸丰二年(1852年)夏,太平军入湖南,骆秉章率清兵拼死抵抗,并令用炮轰击,其事未平,被革职留任。后以守长沙有功(太平军围攻八十余日不能克)而复职。咸丰七年(1853年)支持曾国藩办团练,又聘左宗棠为幕僚,事无巨细,皆听之,左宗棠说:‘所计画无不立从。一切公文,画诺而已,绝不检校。’一时传为佳话。”在他当湖南巡抚时,随着太平军东下及四邻会党兴起,骆秉章不单平息省内乱局纷呈的局势,甚至毕其“内清四境、外援五省(赣、闽、粤、鄂、黔)”之功。不得不提的是,佛山咏春拳宗派师祖铁血捕头冯少青的传奇人生与骆秉章休戚相关,从1858年起至1867年骆秉章病逝川督任上,冯少青在骆秉章帐下九年的叱咤功业,铸就了自己毕生最辉煌的人生段落。

        张杰奎认为,按骆秉章的品格,文如其人,他的调子甚低。作为一名封疆大吏,骆的为人处事有其高明之处,他是一个胸怀宽广之人,从各个方面看,不管是举荐曾国藩,还是举全省之力谋篇布局,始终站在全局观念,不以个人利益得失为重,在曾国藩的人生低谷期,他的举荐和帮助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对左宗棠也是,在左沉寂乡间之时,也是抗击太平军的清政府最需要人才的时机,他不拘一格降人才,将左收为幕僚,成为麾下一名大将,从而奠定了湘军主力的整体架构。骆秉章将重要的历史舞台交给了这些他赏识选用的良才,而他们也没有辜负他的信任。

        

        【第五代孙骆筠郿仍独守祖屋】

        据考证,骆秉章出身坎坷,但勤奋耿直。清嘉庆年间,骆秉章的祖辈从花县迁居佛山,父亲骆元以经营手工扎作和代写挥春维生,日子过得不甚富裕,当时要跻身上流阶层,科举进取才是正途。 

        骆秉章6岁接受启蒙,21岁至26岁,他来往于广佛两地求学应试,岁考及科考均名列前茅。27岁应乡试,中第58名举人。其后3次上京会试,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骆秉章考中进士,殿试二甲第27名,朝考入选,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此时,他已年届不惑,可谓大器晚成。

有着大镬耳的骆家大宅

有着大镬耳的骆家大宅

        记者找到东华里17号骆家祖屋,原以为拆迁后早已人去楼空,在一条侧巷之内,没想到竟然真的敲开了骆家厚重的实木大门,迎接记者的是骆秉章第五代玄孙骆筠郿。

        屋内巷外的热闹明显不同,安静和清凉,真有点“闹中取静”的味道。想当年,东华里是佛山首屈一指的好地方,居住了许多达官贵人,骆家大宅在当中算是相当气派的一家。

        77岁的骆筠郿曾是一名老师,如今与老伴退休在家。骆家大宅当年有500多平方米,如今只剩下100多平方米,三房一厅的格局仍然显得宽敞,雕着精美镂花的木屏风,将大厅跟里屋隔开。

        威严的太公骆秉章身着清代总督服装的照片挂在墙上。说起这间祖屋骆筠郿充满感情:“骆家大宅是骆秉章从姓伍的亲家手中买来的,儿孙世代居住,至今已超过百年。我们骆家代代相传,一直守住祖屋到现在的,不过,现在只有我们一家了。”她介绍,当年她的太祖公骆秉章一口气为其二儿子从伍姓人家手中买下东华里一条横巷中的八九间房子,总共540多平方米。大宅庭院深深,共有四进,虽然父亲五兄弟五个小家庭都住在这里,但大家都和谐共处,从来没有吵架这样的事情发生,长辈一直以儒家思相教育家中的孩子。

        骆筠郿现在住的是原骆氏宅第的第三进。而昔日大家族留在佛山的,除了她这一支后人外,还有“舍人大街”骆秉章大儿子的后代。骆筠郿说:“我们骆家的后人都比较低调,现在后代确实也很兴旺,也分布在世界各地。有美国的、加拿大的,还有很多解放之前就去了香港发展。”她说,祖传的宅子也因为众多业主散居海外一时难以落实政策。

骆筠郿在讲述高祖父骆秉章留下的祖屋

骆筠郿在讲述高祖父骆秉章留下的祖屋

        

        【骆氏故居有可能建成文化设施】

        高达4米的石门框装置了屏门、木栅门和厚重的大门等三重门,分别具有遮阳、通风和防盗三种功能,室内都铺砌防潮的大方砖,内墙还用木板装修……随处可见的精致装饰物,砖雕、石雕,乃至门边一串不经意的木刻和窗上泛黄精致的钩花,无不令人联想起骆家大宅昔日的奢华与高雅。

        “文革”时期,这些雕梁画栋曾饱受红卫兵的觊觎,骆氏大宅也已改得面目全非,原本富丽堂皇的大厅被豆腐一样切割,原来第二进的龙舞厅,则被加高了两三层,当初设计的精妙之处已无从体现。

        有一块面积约10平方米的大型八卦风水镜,如今还保存完好,据说,整个珠三角仅此一件。“大镬耳,水磨砖,石脚基,是这些老屋的特点,”骆筠郿说,“从风水学上说,这间祖屋坐北朝南,冬暖夏凉。而骆家后辈人丁兴旺,健康长寿,她的祖母90多岁去世,骆家子孙很多都活到了八九十岁的高寿。

        如今,儿女已搬出东华里各自成家立业,骆筠郿和丈夫仍独守祖屋,屋子摆设仍按旧习。骆筠郿说:“近两百年的历史了,希望能留下这条根,现在自己最大的愿望是这里能作为骆秉章故居保存下来,让后人能更多地了解这位在近代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故事和为人哲学。”

        据张云成透露,能否建成“骆秉章故居”,要请专家论证之后方能结论,而对于骆家祖屋的用途,目前已有初步意向,是建成文化设施,“但要等最终的规划方案确定”。

        骆筠郿说,骆秉章大多数时间都在外地做官,一直到最后死在四川任上。死后才将棺木运回故居。从四川回佛山千里迢迢,而且当时交通不便,可见朝廷对他的重视。而朝廷为他做的棺木又非常大,运到了家门口却进不了门,不得已把门拆卸掉才勉强运进。

        后来,选址在罗村的沙坑下葬。当时墓园很大,墓碑也用花岗岩做成,墓园还摆放有石人、石马,是很高礼遇的葬礼。但是后来在“文化大革命”受到冲击,石人都毁了,石马也只看见池塘里还有半边屁股,甚至墓碑上的字都被擦去。“后人每年都去拜祭,今年清明我们佛山家族和广州花都的后人都过去扫墓,大约会有100多人。”骆筠郿说。骆秉章墓被列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 广州市花都区骆秉章研究会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 粤ICP备120405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