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消息在花都区文史文化界传开,炭步镇华岭村出土一件晚清珍贵文物,由花都先贤、晚清名臣、“天下第一清官”骆秉章亲笔题写的“云霖骆公祠”石匾惊艳面世。该匾原内嵌于村内一民房墙脚,原为云霖骆公祠门额横匾,距今已经180年,为研究华岭村史以及骆秉章在家乡生活情况提供了重要依据。
村史馆征集史料,发现重要文物线索
2024年3月以来,在花都区国家档案馆以及骆秉章研究会的指导和支持下,华岭村委会本着为村守史传史,让乡亲记住乡愁、砥砺前行的初心,决定拨出专款,设立一个完整记载本村历史的村史馆,并成立工作小组专门负责村史馆的历史资料收集及布展工作。同年6月,村史馆发布历史资料收集公告,广大村民踊跃参与,纷纷提供各类历史文物资料,大大充实了村史馆的展陈内容。
今年初,几位年长村民提供了一条重要文物线索,他们反映村中光䘵大夫家庙的西边,原是华岭村三世祖云霖骆公祠遗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度被毁,遗址内嵌于一民房墙脚的石匾,是原宗祠大门横匾,阳刻“云霖骆公祠”,要求将其挖掘出来,作为村史馆文物妥善安放。工作小组的人非常重视这一消息,但到现场多次察看时,大家却又犯了愁。因为要在墙脚挖出石匾,势必造成房屋倒塌。但大家没有气馁,在征得房屋主人的同意下,一群年轻人集智聚力,想出了既能挖出石匾,又能完好保护房屋的办法。3月27日,他们自筹资金,用钢构承载石匾以上墙体,慢慢将其剥离,完整取出后再加固墙脚,房屋安然无恙。
石匾为骆秉章题写,距今已经180年
经村民合力挖出的石匾原已断开为两块,将其用吊机吊至原宗祠遗址前,拼接好妥善安放,再对被石灰覆盖的字迹进行清理,苍劲有力的“云霖骆公祠”门额文字全部呈现出来。当仔细清理石匾两侧的小字时,右侧抬头“道光乙巳仲秋”,左侧落款“秉章敬书”清晰可见。当现场村民发现该匾居然是骆秉章所题时,不由得惊喜万分。云霖骆公祠是华岭村三世祖骆云霖公祠,始建于道光乙巳年(1845年),距今已经180年。据《骆秉章年谱》等相关史料记载,常年在外为官的骆秉章曾两次回家乡丁忧,第一次是道光五年(1825年),时年三十三岁的骆秉章丁父忧回华岭村,并在大宗祠教读;第二次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时年53岁的骆秉章因母亲去世,回乡丁母忧。期间,他还担任了粤华书院山长(院长)。想必正逢云霖骆公祠开建,他便欣然为家乡题写了该匾。
骆秉章研究会相关专家表示,该宗祠石匾重见天日,既为村史馆提供了珍贵史料,也为今后重建云霖骆公祠增添了信心,更重要的是为研究骆秉章在籍生活轨迹提供了有力物证。 (文/图 骆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