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花都历史名人网,您是第1793964位访客
通知公告:
《广州祠堂壁画》出版 集中展示花都祠堂壁画文化

 

       今日花都讯 祠堂建筑,作为中国保存最多的一种古建筑,其风格古雅、气势恢宏,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层内涵的重要载体;而祠堂壁画,则作为墙壁上的一种艺术,其形态丰富、题材多样,更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种元素。据不完全统计,据不完全统计,花都区有祠堂300多座,老祠堂多数建于明清两代,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我区摄影家刘兆江走访了区内众多祠堂,并将摄影作品和相关文字结集出版了《广州祠堂壁画》一书,填补了区祠堂壁画研究的空白。

       历时三年进行实地走访

       祠堂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据不完全统计,花都区有祠堂300多座,老祠堂多数建于明清两代。比较知名的有资政大夫祠,它建于清代同治二年(1863年),比著名的陈家祠还要早25年,是广州地区最大的带圣旨牌坊祠堂建筑群。面对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花都的祠堂文化研究,显得更加有意义。

       2003年,刘兆江作为一名摄影工作者,参加了广州市花都区组织的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发现邑内很多的祠堂、庙宇或老民居尚存年代已久的壁画作品,多属于难见的真迹。有些壁画色泽依旧,作者的题字、落款、年代清晰可见,这些都给刘兆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于是他便拿起相机将所有壁画作品记录于镜头之中。新出版的《广州祠堂壁画》分上下两册,囊括了500余幅图片,图文并茂。该书具有一定的学术、艺术价值,也有一定的知识性、观赏性与实用性。

       让祠堂上的壁画“走下来”

       《广州祠堂壁画》的出版这不仅对祠堂壁画进行了再现式保护,也对花都历史人文的重现,对花都人文历史的传承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刘兆江表示,“这些年来,我在努力思考如何将这些描绘在祠堂上的壁画“走下来”,融入当代文化和现代社会,让人们能接受传统美德的教育,发挥传统文化的正能量,展示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刘兆江认为,“建筑者们还缺乏系统的思考和表现,没有把传统文化的功课做足,如有些壁画制作工艺感到‘轻薄不厚重’,题材‘千篇一律’,没有把祖先富有个性化的家风教育延续下来。”所以,刘兆江表示,希望本书的出版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启迪,也可以对中国绘画的研究者提供珍贵实物资料。

花都新闻中心 黄柱

© 广州市花都区骆秉章研究会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 粤ICP备120405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