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花都历史名人网,您是第1703196位访客
通知公告: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 ——作家刘浪畅谈新书出版心得
本报记者 黄柱

      日前,作家刘浪的第三部作品集《紧急任务》入选中国《百年百部故事经典》系列丛书,并在全国新华书店及各大网络售书平台同步上架。新书出版后,刘浪内心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一方面享受着新书带来的愉悦,一方面却品尝着来自内心的不安。在一个周六的下午,记者采访了刘浪,一听他的心声。

      谈创作:嫁接的故事技巧

      说起刘浪,或许读者还会记得他在2010年出版的一部城市笔记作品集《俗事吾睹》,书中以新颖独特的视角,调侃俏皮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情节,以及出人意料的结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俗事吾睹》中有一则故事,讲到大学时宿舍里的同学来自不同地方,一天,室友们一起吃西瓜,来自北方的同学不曾见过西瓜,在他的逻辑意识中,瓜类一般都是将瓜瓤去掉再吃,于是他默默地在一旁将瓜瓤挖掉啃起西瓜皮,这一幕把全宿舍都给笑翻了。记者提起这个故事时,刘浪不无辛酸地告诉记者,其实,那个不会吃西瓜的人正是小时候的自己!

      原来,五六岁的刘浪还在老家宿松县,那时候家里很穷,连西瓜都没见过,所以去瓜瓤啃瓜皮的笑话才出现在自己身上。这件事后来就被刘浪嫁接成了笔记作品《不合逻辑》。刘浪擅长的是将自己的体验,别人的故事或者新闻片断带来的灵感等作为自己创作的素材。

      谈出书:火焰海水各参半

      刘浪的文学创作始于城市笔记一类的生活故事。由于从小对文字的喜好,中学时代的他便开始向许多报刊投稿,但换来的却是屡屡退稿的消息。此后,刘浪偶然间看到一个叫城市笔记的专栏,于是他开始亲近这种文体风格,进行了大量的笔记创作。刘浪说,他文学创作上的引路人应该是《南方都市报》的首席编辑,鬼故事作家余少镭,由于他的赏识给了刘浪前所未有的信心。2006年至2008年,是刘浪创作的“井喷期”,他以每年200篇次左右的发稿量,灵感源源不断,文字屡见报端。

      而近几年,刘浪开始由笔记、故事和小小说写作转向地方民间文艺研究,发表了不少民间文艺作品,参编了多部民间文艺专著,在文学创作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有所减少。无论是今年初出版的《兄弟是手足》,还是近期出版的《紧急任务》,所收录的也多半是前些年写下的作品。以至于新书出版之后,刘浪的心里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他告诉记者,每当一本新书出版之后,一方面感受到出书的愉悦,另一方面则是某种程度上的焦虑。这时候,他会禁不住问自己:“下一本书在哪里?”

      谈未来:追求思想艺术性

      刘浪告诉记者,“这次《紧急任务》的出版,俨然也给自己下了个紧急任务,那就是要好好鞭策自己,在文学创作上多争取时间,重新上路。”他坦言,相对于以前一同进行网络写作的文友来说,他的成绩实在是微不足道,这些年他已经严重掉队了。意识到这一点,刘浪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参加了第六届全国小小说创作高级研修班,要给自己来一次系统的充电学习。

      谈到眼下大热的世界杯,刘浪说,很惭愧,他不看世界杯,也不爱运动。上帝给你开了一扇门,必然也会关掉你几扇窗。除了文字,他别无所好。只有文字的敲打,才会让他感到发自内心的兴奋。所以“每当一段时间不写,心里就会有种焦虑感,内心不自觉地感到压力和不安。”他还说道,“文字就像一门手艺,有了这门手艺就尽量不要荒废它。”

      在刘浪自己看来,他创作的不足在于太重写实,对于未来的创作,他表示将会通过学习,开拓自己的文学视野,在作品的文学性上多下功夫,尽量朝思想性、艺术性更高的方向走。

      (发《广州日报》花都社区2014年7月11日文化廊)

© 广州市花都区骆秉章研究会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 粤ICP备120405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