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岭南先贤网,您是第1817000位访客
通知公告:
第五代孙骆筠郿:我要在祖屋守住家族的根
策划:林波,图/文:黄雪琴 原载2013年5月7日《新快报》
  ■东华里

 

  ■骆筠郿介绍,这些大小均匀的青砖一日只能砌5块。

 

  ■第六代子孙骆鼎。

 

  ■骆秉章家庙仅剩当时的石狮子,李远指出,石狮子直视前方,说明骆秉章在皇帝眼中的地位很高。

 


  清嘉庆年间,骆秉章的祖辈从花县迁居佛山,后一直居住在东华里。如今骆秉章后人仍居住在故居,坚守家业。

  四进宅第如今剩下两进

  走进颇具小资情调的佛山岭南新天地,穿过既保留岭南建筑韵味,又加以翻新和修饰的街巷和建筑,记者随着佛山民间学者张杰奎来到福贤路找到东华里,穿过幽静的麻石街,敲开了骆家厚重的实木大门,迎接记者的是骆秉章第五代玄孙骆筠郿。

  走进骆家大屋,幽静、清凉,与巷外的繁华喧闹俨然成两个世界。80岁的骆筠郿曾是一名老师,如今与老伴退休在家,坚守着老宅。骆筠郿说她的家族世世代代都居住在东华里,至今已超过百年,“骆家大宅当年有500多平方米,坐北向南,是四进式,一进比一进高,阳光能照进每一进,又能挡住北风,真的是冬暖夏凉,十分舒服。我们还有一个大花园,但是经过‘文革’,房子被破坏和改造,如今只剩下100多平方米。”

  记者看到,骆家大宅虽然只剩下两进,却仍十分壮观。骆筠郿现在住的是原骆氏宅第的第三进,因为在大厅里供奉着神阖,所以又叫神厅,神屋顶高7米,大门高四米,三房一厅的格局仍然显得十分宽敞,雕着精美镂花的木屏风,将大厅跟里屋隔开。身着清代总督服装的太公骆秉章的照片挂在墙上。

  祖训最重要是以孝为先

  据骆筠郿回忆,小时候,家族里男女分开居住和吃饭,男的在第二进的龙舞厅吃饭,女眷都在第三进神厅吃饭,“那时候还封建,男尊女卑,尤其是大家族,更加注重这些。”骆筠郿回忆道,她的太婆在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的丈夫长成什么样子,“因为那时候房子没有窗,很黑。女眷也不能直视自己的丈夫,太公早出晚归,太婆也没机会见到他,所以直到生第二个孩子了,还没看清过太公,现在说起来感觉很不可思议吧,但那时候就是这样的,尤其是大家族。”

  那时候骆家因为骆秉章的关系是佛山数一数二的大家族,“祖辈的小家庭都住在这里,太太公教导后辈们,不贪不谋,公正廉明,最重要是以孝为先,所以大宅子里即使住了100多人也能和谐共处,从来没有吵架的事情发生。”骆筠郿记得,土地改革的时候,她的祖母因为曾经收过出租土地的租金而被认为是地主,并且受到批斗,要参加劳动改造,“但是祖母太老了,我母亲就挺身而出代替祖母去参加劳动,原本是个半步都不出门的小姐,要提着水桶和扫把打扫街道,母亲也没半句怨言,就是以孝为先。”

  骆筠郿表示,因为祖辈教导有方,骆家后人都像骆秉章一样,比较低调,而且十分孝顺,如今后代很兴旺,有在美国的、加拿大的,还有很多人解放之前就去了香港发展。但是她希望自己能够坚守祖屋,守住自己的根。即使儿女已搬出东华里各自成家立业,骆筠郿和丈夫仍坚守祖屋,屋子摆设仍按旧时习惯。“这祖屋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了,在最艰苦的抗日时期、‘文革’时期我们都坚持留在家中,更不愿意卖了房子远走他乡。现在我最大的愿望是这里能作为骆秉章故居保存下来,留住自己的根,也给后人了解骆秉章的故事和为人哲学。”据佛山市文化局透露,骆家祖屋有可能建成“骆秉章故居”,也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划方案。

  ○回忆

  儿时喜欢在大厅里溜冰

  高达4米的石门框装置了屏门、木栅门和厚重的大门等三重门,分别具有遮阳、通风和防盗三种功能,室内都铺砌防潮的大方砖,内墙还用木板装修……随处可见的精致装饰物,无不令人联想起骆家大宅昔日的繁华与高雅。

  “文革”时期,骆氏大宅原本的大厅被野蛮切割,原来第二进的龙舞厅,则被加高了两三层,当初设计的精妙之处已无从体现。骆筠郿说,就在去年,曾经毁坏雕梁的红卫兵故地重游,来到骆家并找到骆筠郿,“他道歉说自己年轻不懂事毁了那么多的文物,我们也没为难他。”

  对于这座祖屋,骆筠郿满是回忆。她在香港出生,一岁后便随着母亲回到东华里,在东华里度过整个青少年时代,直到1959年去海南工作。回忆童年时代,骆家族人多在经商,家境宽裕,“镬耳越大,显示主人越有身份。”骆筠郿记得,她家的镬耳屋几乎是当时最大的。大户人家的孩子有自己的游戏,骆筠郿小时候最流行的游戏有跳六格、跳飞机、水鬼霸角,“我觉得最好玩的是‘踩雪屐’,就是现在的溜冰鞋,那时候我家的大厅很大的,我就在厅里溜,可好玩了。”

  在骆筠郿的记忆中,婚礼是最热闹的,那时候红色轿是明媒正娶,青轿则是讨小老婆的,而明媒正娶最讲排场讲气派,“我大伯父与大伯母的那场婚礼就极尽奢华,大伯母是平洲三山一位富商女儿,女方嫁到骆家,外家还送来了全套的酸枝桌椅,礼物堆满大桌小桌。”

  ○走访

  骆家子孙重修家庙 希望后人重读骆秉章

  骆秉章为官三十载,多数时间在京城、湖南和四川,因为清正廉明、爱民如子而受到湖南、四川人民的拥戴,湖南、四川两地均建有骆秉章宗祠。而在广东,在骆秉章生前,皇帝便已经钦赐骆秉章一座家庙。

  日前,在骆秉章第六代子孙骆鼎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正在重建中的骆秉章光禄大夫家庙。据介绍,光禄大夫家庙位于炭步镇华岭村,始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是清朝皇帝钦赐给骆秉章的家庙。家庙背靠青山,前有月牙形池塘,因为已经全部推倒,不见曾经模样。一片狼藉的家庙内还遗留着皇帝钦赐的两座一公一母石狮子,“这石狮子抬头直视前方,一般是要在皇帝心中有足够分量的人才能有这样的石狮子。”骆鼎表示,除了石狮子,家庙还保存着“光禄大夫家庙”的匾牌,该匾牌由顺德名士梁九图题名。

  “家庙民国28年(1939年)遭日本侵略军烧毁,文革时期被作为小学,供华岭村的村民使用;再后来又被作为华岭村村委会的办公室。其实很早之前我就想要重修家庙,但是环境不允许所以一直没着手去做,现在才开始筹资重建。”骆鼎告诉记者,“我安置好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买回家庙和家庙后的土地,一开始村民们都以为我给自己建豪宅呢,不过没关系,我带头建起来了,大家就懂了。”骆鼎说,他现在自己筹资120万,自己准备,还请了不少的专家学者来研究晚清时期文官一品的家庙到底是什么规格什么风格,收集了如家庙遗留的青砖一样规格的青砖,以旧建旧重建家庙。

  骆秉章的墓园在佛山罗村,“当时墓园很大,墓碑也用花岗岩做成,墓园还摆放有石人、石马,是很高礼遇的葬礼。但是后来在‘文革’受到冲击,石人石马都毁了,如今石马也只看见池塘里的半边屁股,甚至墓碑上的字都被擦去。”骆鼎说,每年清明骆家一族人一两百人浩浩荡荡去祭祖的时候,看到墓园遭受到的破坏,心里就难受。“如今,我们希望重修家庙,让大家重新解读骆秉章,他确实是一位有大爱和大义的人。”

  ■链接

  东华里只剩骆筠郿一家住户

  据了解,东华里原名“伍杨街”,以清初聚居此地的杨族和伍族姓氏命名,其后两族相继衰落,房产逐渐转卖与他姓,至清乾隆年间更名为“东华里”。

  东华里全长112米,街首闸门楼尚存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的石刻街额,街道宽阔畅顺,花岗石铺砌的路面洁净平整。街内两旁的宅第俨然清代旧貌,因历来是官家富户所居,故无论建筑形式或装修,均极为讲究,门房高大,石砌台阶,门墙多为水磨青砖结砌;室内的厅堂装饰亦不俗,多有木雕屏风、花架及隔扇等高档设置。街后段两旁各有小巷四条,巷内为宅第后三进的住宅,排列整齐,格式统一,均锅耳式封火山墙,“三间两廊”式平面布局,室内设置除个别略有改动外基本为旧貌。

  东华里不仅是佛山,也是珠江三角洲乃至整个广东省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城镇街道,是研究佛山地方史、建筑史以及居住习俗等问题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200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整个东华里只有骆筠郿一家仍坚守着。

(新快报)
© 广州市花都区骆秉章研究会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 粤ICP备120405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