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岭南先贤网,您是第1821355位访客
通知公告:
“大饭堂” 焕发了新姿
—— ——华岭村大饭堂53载春秋巨变

        1月25日,冬日的暖阳照耀着炭步镇华岭村。一大早,四里八乡的村民们络绎不绝,三五一成群地赶往华岭村。当天华岭大饭堂将于尘封多年后,以新的风貌展现在乡亲们面前。

        记载着华岭村发展历程的“大饭堂”

        说起华岭村大饭堂的历史,还要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说起。当时的华岭人,响应上级号召,架起大炉灶,在人民公社建立起集体大饭堂。全村几百号人,老老少少,放下农活,投入到集体建设的热潮中。大家你搬一块砖,我献一片瓦,齐心协力盖大饭堂。很快,修葺一新的大饭堂就与大家见面了。建成后的人民公社担负了很多责任,它既是社员们的集体厨房,解决了很多人吃不饱的问题,也是大伙儿商讨事情的会场。同时,它还是社员们发挥聪明才智,展示曲艺特长的艺术领地。

        一闲下来,社员们三三两两自发组织大伙儿,架起琴弦,唱念做打,粤曲婉转动听的旋律总是从这所大饭堂飘出。在那个物质匮乏、文化娱乐活动不多的年代,极大地寄托着华岭村人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全部向往。一时间,不仅华岭村民聚拢过来,连附近村庄的乡亲们时不时也赶来捧捧场。

        年久失修的大饭堂再次被大家“唤醒”

        随着那个时代的远去,大饭堂如同墙上斑驳的印迹,日渐衰弱和沉寂。一直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华岭村大饭堂再也难见昔日的容颜。变得日益陈旧、败落。村里又添了很多后生晚辈,当时风华正茂的社员们如今也是儿孙满堂,大饭堂再也难以找回当时热闹、祥和的场景。

        “作为见证大饭堂发展进程的华岭村人感到很忧心。不能眼看着大饭堂就这么沉寂下去,一定要让它重现往日的容颜。”时任华岭村村支书的骆满泉,望着眼前陈旧的大饭堂,感觉身上担负着沉甸甸的担子。

        从那时起,他奔走相告,广泛呼吁,号召村民们再次担起村中大饭堂的建设任务。一时间,大饭堂再次被唤醒,成为村民们共同的责任。

        突破资金瓶颈 众人拾柴火焰高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修葺大饭堂的任务犹如压在骆书记身上的一块石头,但苦于村中集体收入的限制,村民们是有心无力,无法拿出大笔资金建设饭堂,因而大饭堂建设一直悬而未决。

        时间到了2011年,随着村中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可喜变化,横亘在众人面前的资金问题再次被提及。“更多的村民意识到,如果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活动场地是很不方便的。以往,我们组织大型活动,总是租借其他村的场所,或者租用私人场地,着实不方便。为了凝聚人心、团结村民,大饭堂建设势在必行。”说起这段历史,骆书记显得踌躇满志。

        随后,在一次集体讨论会上,大家集思广益,建言献策,为大饭堂建设制定了详细周密的计划表,大饭堂成为村中重点工程项目。同是该村的广州市花都会骆秉章研究会会长骆鼎以研究会名义慷慨解囊,当即表示大力支持大饭堂建设。一次性投入资金120万,率先解决大饭堂的第一批工程款。

        大饭堂又重新焕发了新姿

        有了第一批资金,大家建设大饭堂的积极性更高了。骆满泉书记趁热打铁,广泛发动村民、企业老板、海外宗亲、社会热心人士踊跃捐款,加之群里的集体投入,陆陆续续汇总了260万工程建设款。历时9个月,在原址上新建的大饭堂终于与大家见面了!

        建成后的大饭堂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设计为三层框架式结构。第一层是停车场;第二层为会堂,也即饭堂;第三层为村委会办公场所。看着宽敞明亮的大饭堂,村民们喜上眉梢。为了重生后的大饭堂,大家再一次聚集起来。只是这一次不同,是为了给大饭堂举行一个像样的落成仪式。

        2013年1月25日的华岭村,锣鼓喧天、红旗招展。晴朗的阳光投射在大饭堂房顶,国旗飘扬,与村民们个个欢欣鼓舞、笑逐颜开的面庞形成强烈的呼应,此时的华岭村格外美丽,格外热闹。

        “你看,村里的曲艺社的社员们又一次组织了起来,用优美动听的旋律奏唱着华岭村美好的明天。”骆满泉书记高兴地向笔者表示,新的大饭堂不仅改变了往日陈旧的面貌,今后还将更多的担负起村中日常事务,不仅是村民商讨事务的大会场,同时还可以组织大型活动、喜庆筵席。“通过大饭堂,村民们更加团结、集体向心力不断提升,也为华岭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谈起大饭堂的未来,骆满泉书记信心满怀地表示。

        据悉,为了满足喜爱粤曲村民们的需求,落成庆典活动将维持一周。在此期间,村民们可以尽情地在大饭堂欣赏丰富的曲艺节目。昔日“曲艺绕梁,三日不绝”,今天的大饭堂,不仅恢复了生机,而且更甚以往。(乙馨)

© 广州市花都区骆秉章研究会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 粤ICP备120405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