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岭南先贤网,您是第1825832位访客
通知公告:
禅即是生活
—— ——读肖爱民诗集《途中》
刘浪

         有这样一本书,有人从中看到了文学之路的砺心砥志,有人从中感受了创作手法的清新朴实,有人从中领略了字里行间的意蕴丰赡,有人从中洞察了作者为人的智慧豁达。这本书就是岭南青年诗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州市花都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局副局长肖爱民新近出版的诗集《途中》。作为文友,本人有幸在第一时间仔细拜读了这本诗集,诚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该书记录的不过是人生途中的一些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而已。但在我看来,本书收入的120首诗中,很多作品有着一脉相承的主旨和灵魂,那就是亲近自然、回归本真,洞察社会、参透人生,饱含智慧、充满思辩。这使《途中》一路之上,洒满了禅意,让人大彻大悟,给人心灵以强烈的启迪和共鸣,这就是我阅读《途中》最为明显的个性体验。

        禅即是生活。说到禅,人们脑海中浮现的总是“古刹肃然,佛像高立,孤灯独对,无欲无求”的情景,其实这是一种对中国传统禅文化的误解。在古代,无论是从官为政的政治家,还是吟诗作画的艺术家,抑或是社会上的三教九流,其实都有着或多或少的修禅习惯和习俗。比如李白号称“青莲居士”、苏轼号称“东坡居士”、李清照号称“易安居士”等。禅也不总是意味着佛教,实际上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相知相融后的精华,是智慧的结晶。它并不是出家人的独有专利,它是所有人都可以亲近和聆听的妙音。

        当前,随着生存竞争的激烈,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几经挣扎,渐渐迷失。面对种种心想而事不成,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红尘俗事,人们难以走出来,于是焦虑、浮躁、抑郁、苦闷、烦恼等负面情绪如潘朵拉的盒子一经打开,轻者伤身劳心,使人失去了快乐,忘却了生活的本来意义;重者造成心理疾病,埋下了种种隐患,给社会增添了很多不和谐因素。于是,怎样由“看不开”到“看开了”实在是一门学问。欲望越大,痛苦越深。如果想潜心思考自己已经迈过的人生轨迹,从中找寻那些已失去的欢笑和愉悦,修禅悟道不失为一条捷径。

         诗人肖爱民的新书《途中》,无论是从书名的确定还是封面的设计,都透着浓浓的禅意,书定名为“途中”,作者用这样一段话来诠释:人生短短几十秋/从哇哇坠地到终究老去/往来匆匆,执著奔忙/每个人都在赶着自己的路/只愿,能在途中与你相见/再继那段未了的尘缘。书的封面配图设计亦是一个身背行囊的行者在途中驻足沉思。云山雾罩中,一双作揖的虔诚之手凸现出来,暗示着本书的意趣和意境。

        在本书的很多作品中,作者敏锐地看到了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浮躁和焦虑之风,以及由此导致人们对人生定位、生活方向、理想追求和待人接物等方面价值观存在的偏差,试图纠正人们的错误,帮助大家重新认识自己,找回原有的快乐。比如,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邻居》这样写道:小巧玲珑的一个小区/百十来户人家/东家的菜炒香了/也串过西家的门/可是,除了同事小黄/小区里我再不认得谁,每当遇见熟悉的面孔/总想跟人打声招呼/似乎谁也不愿理会谁/四眼一对/低下头还是各赶各的路/初秋,游川西双桥沟/巧遇上另一个花都团/交谈间,才发现/在人参果坪/与我共骑一匹马的竟是对门的老张。读到这里,不禁让人哑然失笑。在这个透过猫眼看邻居的时代里,类似的事情相信有不少人都遭遇过。又如另一首诗《老易》也有着同样的神来之笔:老易,就住在小区一楼/今年才退的休/老头儿人缘挺好/只是,至今孑然一身/老易的身世/在小区一直是个谜/只知道,老易/在家常常闭紧门窗/出门时,一准儿把门窗/开得透亮。短短几行,以开窗闭窗这件细小的事情作为切入点,栩栩如生地刻画出“老易”将自己包裹起来,不愿与世人交流的孤僻个性,其人性的扭曲和人情的冷暖跃然纸上。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作者不仅仅局限于对当前社会这种病态现象的体察和披露,而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推己及人,对症下药,开出了一剂剂良方。比如在《午后斜阳》中,作者希望借助于午后的暖阳“给自己焦躁的笔尖,融进些许淡定和安详”;在《莫言楼事》中,作者巧妙地借莫言楼事,道明了“放下了,天天都有好风景”的人生意味;在《问鱼》中,作者写到两条素不相识的鱼被捞进同一个小小鱼缸之后,在斗得遍体鳞伤后,还藏匿在浓密的水草间敌意地对望,而忘记了他们之前来自不同的地方,根本没有什么利害关系和矛盾冲突,反映了作者对当前社会人际关系的感慨和失望,并暗喻了自己对重新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思想和主张……在《暮色菩提》最后一段中,作者流露出的禅意更是玄妙和机智: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黄昏菩提树下/一不留神/夕阳给我塑了个金身。作者就是这样通过对生活一点一滴的观察和玩味,以轻松、幽默的叙述方式,诉说和彰显着生活中的禅意,佐证了佛门推崇的“禅即是生活”的博大真理。让人叫绝的是,在作者类似自白诗的《不务正业》中,作者更是直抒胸臆,巧妙地将“不务正业”四个字一一拆解,分别赋诗,表达了他“放牧灵魂,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禅修境界。

        禅可以是穿衣吃饭,禅可以是柴米油盐,禅即生活,生活即禅。一本《途中》在手,细细读过来,慢慢品下去,其实就是一种独特的人生享受。作者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凡人小事的摄录和定格,诉说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让读者仿佛在和一个智慧的人对话,时而凝神静思,时而心有灵犀,时而醍醐灌顶。这就是禅,这就是禅者的态度,禅者的智慧。

        世间万物,相辅相成,水往低处流,云在天上飘,一切都那样的自然和谐,这就是平常心。拥有一颗平常心,人生便如行云流水,回归自然,重拾本真,便是参透人生。如果《途中》能够有助于人在浮躁的社会中培养“云在青天水在瓶”的豁达人生观,炼就“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洒脱心态,窃以为,这将是该书带给读者的最大礼物。

        当前,禅修已经渐渐成为一种时尚。《途中》一书在不经意间所流露的悠悠禅意非常有助于人们达到调整心态,提高素养,淡薄名利,修身养性的功效。而作者对于生命意味的理解和观照,对于完整自我的反思和寻找,对于自然的回归和亲近,对于亲情的关注和依恋更是现代人所渴求但又经常失落的东西。说穿了,其实大多数生活在拥挤的钢筋混凝士般冷血的城市,被动地重复着单一机械化生活的人们,在心底深处,都有一种禅的情结。或者说,我们都在寻找一种让心灵平和、安静和自在的生活方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名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作者能在功名利禄的喧嚣中沉下心来,二十余载如一日,在自己钟爱的文学田野中坚守梦想,倾情播种,辛苦耕耘,乐观其成,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禅,就是一种境界。

© 广州市花都区骆秉章研究会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 粤ICP备120405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