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故里的花都,人们素以洪秀全为骄傲,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每个人在分享荣光的同时,往往对太平天国的领导者洪秀全心怀敬意,尊崇有加。而当人们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洪秀全身上时,一位花都的新客家人却另辟蹊径,凭借他对花都厚重历史人文的一腔激情和多年从事史学研究的专业功底,辛勤耕耘、潜心创作,跨越时空、索隐钩沉,为大家再现了太平天国另一本土领袖——南王冯云山的传奇人生,从而为国内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填补了一项空白,为花都地方史志的完善呈上了一段历史,更为花都本土乡贤的人物创作开辟了先河。这个人,就是省作协会员、区民间文艺研究会名誉会长,我区文化界的领军人物之一李远。
近日,李远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天国南王》甫一问世,便在区内外引起了轰动,这部适时应景的作品成为了我区纪念太平天国运动160周年系列活动的精彩亮点。《天国南王》以太平天国运动为背景,以丰富的历史及人物史料为基础,以南王冯云山的活动轨迹为线索,生动刻画了太平天国早期杰出领袖,一代雄才冯云山短暂而传奇的一生,突出了冯云山对太平天国的丰功伟绩以及他大智大德、大行大勇的完善人格。同时,本书对晚清政治社会的剧变和中西方的文化冲突也多有表现,读罢让人感慨万千,获益良多。
读《天国南王》,让读者感受到的是作者的责任。作为我区的知名文化人士,李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一直视本土文化的振兴为已任,这一点,在圈内广有口碑。此次他创作的这部洋洋十多万字的《天国南王》正是他长期关注本土文化,胸怀历史责任的表达和佐证。基于对冯云山这一悲情人物的关注和研究,本着一种高度负责的态度,李远历时弥久地收集、整理和挖掘有关冯云山的一切资料。一个时间、一个地点、一个事件,即便是一张图片的寻求和考证,他都力求做到精准到位。他甚至还几次沿着冯云山生活和战斗的轨迹,前往广东、广西各地作调查和考证工作。正因为如此,本书的诸多史料均为国内首次披露,尤显弥足珍贵。历史的遗忘和疏忽是可怕的,但又似乎在所难免和司空见惯,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就要像李远那样既不怨天尤人,也不顾影自怜。而是敢为人先,勇于担当,为历史补充一段注脚,平添一份备忘。
读《天国南王》,让读者领略的是作者的思想。思想是一本书的主旨,一本书没有了思想,就如风筝失去了牵引,只能在虚无缥缈中不知所终。南王冯云山37岁英年而亡,他留下可记载的历史不甚了了;他对太平天国的居功至伟,更是长期被人们所忽略。为了还原历史真相,李远从冯云山参与创建拜上帝教写起,从广东、广西两地辗转传教,到提出向广西发展的战略思想;从亲手创建紫荆山革命根据地,到发展杨秀清、肖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人入会;从制订发布一系列天朝规章制度,到为了维护太平天国的团结,而承认杨秀清、肖朝贵代天父、天兄“传言” ……在这些有据可考的史实基础之上,李远提出“冯云山才是天国的灵魂,天国的旗帜,堪比张良、刘伯温和诸葛亮”的论断,并形象地比喻到:“假如太平天国革命是一辆战车的话,那么,冯云山就是这辆战车上的发动机……”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证明了李远是一位有思想的作家,他拥有自己的文学思考和文学主张。而这些对历史的深刻思辨,将充实和丰富太平天国的史学理论,也让国内外的太平天国研究者对冯云山有重新的认识和审视。
读《天国南王》,让读者钦佩的是作者的才情。李远是我区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正如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孙丽生在其序中所称道的那样,他兴趣广泛,涉猎多个领域,出版了多部著作,获得了多种大奖。他在《天国南王》的创作中折射出不薄的文化功底、文学功力和文字功夫。在李远的这部新书中,珍贵翔实的史料,质朴有趣的文字,引人入胜的情节,合情合理的剖析,让读者仿佛走进了太平天国所处的那个时空,和冯云山一起在硝烟弥漫中体验着人生的喜怒哀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天国南王》表现手法的创新。它沿袭于纪实文学的写作套路,但又不拘泥于纪实文学的写作习惯和写作定式。在写作风格上,它借鉴央视百家讲坛的鸿儒大家讲史讲学的方式,既有历史重述,又有个人点评,全书引经据典,图文并茂,夹叙夹议,娓娓道来。读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位有才情的作家。而才情对于一个从事写作的人来说,往往是非常重要的,它行走在字里行间,给广大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本书重大的事件与众多的人物纵横交错,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关系极为复杂,要求每一情节、每一事件都有出处,创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作者凭借出众的才情,把纷繁复杂的线索梳理得井然有序,把晦涩难懂的史籍讲解得通俗浅显,把心态各异的人物分析得入木三分。当然,才情需要作家特有的政治素质、历史情怀和学养知识。这一点,作者无疑做到了。
欣读《天国南王》,它的真实性和文学性、可读性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感谢作者把冯云山的故事真实而又艺术地呈现出来,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兼备的珍贵记录。这对国人,特别是对花都本土人记住冯云山,记住太平天国那段历史有着不言而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