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刘浪的书,知道这是一本城市笔记作品集,便顿生种种心情。近年来,作为应和当代理论思考的一个新趋向,城市研究成为热点;似乎呼应着这种学术的新潮流,香港、上海、广州等繁华都市自然也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城市研究关注的焦点。继乡土文学、打工文学之后,我们看到一种新的都市文学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正如刘浪书中的每一个小故事,各具滋味,汇聚成一道味美耐品的都市拼盘。
我们知道,现代性的问题必须在更加复杂和多样的语境下加以检视。对都市的刻画在文学界已经不乏成果,但由城市激发的深入而犀利的思考则屈指可数。多数作家只是用作品证明了发展主义意识形态的不可抗拒,把都市编织进一个关于中国美好未来的神话中。与张爱玲等地道的城市人的小资情调有别,刘浪是作为一个外乡人融入城市,了解城市,看待城市,超越了以现代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分析范畴,找到了一个城与乡在现实中的具体的、微观的同时也是生动的契合点。书中的每个小故事都分别代表了他们各自所属的群体,弱势的、无话语权的、孤独的群体。
在《俗事吾睹》中,作者借自己的一双慧眼打量城市,从实处着手,来虚写心情,既强调了有人才构筑了城的美好,又挑明了城市限制了人的意识,从而彰显出城之于人的意义。跟随刘浪的脚步,我们似乎做了一次关于城的漫游,每个人从不同的路口进入,遵循不同的行走方式游览,领会不一样的结局。这结局总是被搁浅,因为城的故事一再被改写。
它可爱,《顾此失彼》中丈夫的粗心大意和妻子的莫名吃醋,《你是我的垃圾桶》里儿子理所当然地把香蕉皮给老爸的天真,《启蒙作用》里儿子照搬照套“司马光砸缸”故事情节而闯祸的无辜,《谁的智商高》里父子俩斗智斗勇打心理战术的快乐,《会砍价的老妈》里老母亲体谅儿子生活不易偷偷掏钱贴补伙食的动人……在这个拥挤的城市中,这一家四口用自己温情而又快乐的生活诠释着城市里一个最普通家庭的意义,正如荣格所说的:“那么了解你自己吧,因为你就是那城……”
它也残酷,《第一次出差》中“我”的付出被忽略甚至被曲解的无奈,《博客PK》中“我”的意外落败却因此避祸的喜忧参半,《一技之长》中“我”吹牛不计后果有苦难言的教训,《收费调整》和《伍圆理发》中商家的无奸不商和消费者的哭笑不得……在单位里,作为小职员,你无法掌握话语权;在市场中,作为消费者,你更加无法避免被蒙骗的可能。面对城市日益暴露无遗的粗鄙面貌,处在底层的知识分子们希望重新找到一种新的言说社会的方式,在谴责市场化带来的堕落之余,呼吁重建人文精神。
它更现实,《经济学数学》中包工头考问求职者数学的洋洋自得的猥琐,《什么都懂》中优秀的大学生却对社会无所适从的苦涩,《这个可以有》中所谓的清廉经不住半点诱惑的丑陋神态,《诚信的黄牛》中迫于一票难求而求助于票贩子的感恩心理……弱势群体被抛离社会结构而边缘化的现象已经被讨论过许多次,早有学者指出:“加入越来越多的人被排除在能够创造财富的、有报酬的就业机会之外,那么社会将会分崩离析,而我们从进步中获得的成果将付之东流。”在社会需要作出影响大众衣食住行的决策的时候,却根本听不到他们的声音,真正的话语权,究竟被谁剥夺了去呢?
刘浪从未用主观的镜头来记录他所见所闻的一切,在叙述过程中,道德评判是被悬置的。作者只是冷静客观地讲述,而不对所说对象做出任何评判。这更加使得读者就在这本书所叙述的故事中读出自己,读出一个真实而情感交杂的城。
作为当代大学生中的一员,我特别留意和关注《俗事吾睹》中“大学进行时”这一章节,《图书馆艳遇》中青春期的少男遭遇“爱情”的尴尬,《不合逻辑》中的室友第一次吃西瓜的苦涩,《礼多人也怪》中的同学言谈举止处处多礼的迂腐,《实习烹鱼》中我毛遂自荐却不懂基本常识的窘迫等,桩桩件件就好像发生在我们身边,让我们感同身受。但作者不仅仅局限于叙述大学里发生的趣味故事,其中也不乏对大学教育的拷问:《什么都懂》里表弟无所不能,却不会使用灭火器的困窘,《一样毕业》中富二代游手好闲照样文凭好混的轻松,《第一份工作》里堂堂大学生把卖垃圾当成第一份工作的震撼,《多说一句话》中三个女大学生与一份潜在的工作失之交臂的无奈等。
昨天似乎还在对80后大学生人文素质欠缺问题十分关注的大众媒体,今天转眼就变成了对80后成为房奴、孩奴问题的热切思索。然而中国人为什么要办大学,应该办何种大学的疑问至今仍旧未被梳理清楚。从1915年胡适在康奈尔大学与亚丹教授晤谈中对亚丹先生的一个“中国有大学乎?”的问题无从回答至今,我们似乎仍旧没有找到中国应该塑造什么样大学的道路,而大学的敌人究竟是谁,孩子的教师究竟又应该以何种姿态呈现,一直是社会关注,国民深思的问题。
一九四九年以来统治中国人精神的革命意识形态似乎离当代人已经很遥远,私心的不合法转化为私心的显现无遗,但是当这种革命意识形态推出社会的舞台时,却没有另一种有效的意识形态进入。于是当代社会私欲的泛滥就如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人性的恶成为一个真理,人的良知成为需要被隐藏的情感,否则会被误解或嘲笑。巴尔扎克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大意是“小说家同时也应该是历史学家”。有责任感的作家,应如刘浪一样,不吹捧、不高抬、不隐恶,真实地展现社会面貌,放任每一个读者的自主思考,而不是总停留在批判和大举伟大旗帜的思维层面上。
我相信,在这个问题前,每个人都无法理直气壮。刘浪的“俗事”拂去了我们心外的尘埃,让每一个都市人,都忍不住对自己进行深思。
(林雨鋈,江西赣南师范学院黄金校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
我没见过刘浪,但看过他的蚂蚁小说,还有他对文学作品的犀利批评。我私下猜想,他应该是浪漫派的,属于理想主义的那种。直到他的《俗事吾睹》出版,我才知道自己判断错了。
他的这本城市笔记,显然写得很俗,很老实。给人的感觉,似乎是生活散记,接近于一种自传体。再细细品尝,却又很文学,而且超幽默。这种幽默不是整蛊搞怪,是完全原生态的,极难得。没有造作,没有虚构,像站在舞台上讲故事,像在表演脱口秀。
书中有一篇《伍圆理发》,说的是工业园门口新开了一家理发店,黑纸白字:“伍圆理发”。“我”和小李停下那辆破单车,喜得屁颠屁颠的。可临到结帐,却是15元。这不是明着骗人吗?可是听官且慢,此言非也。“伍圆”乃老板之尊姓大名,有营业执照为证。就是工商局再发个“诚信门店”,也似无不妥。谁让他老爹姓伍呢,而且他天生是个理发匠。作品既描写了普通工人的生存困境,也揭露了市场经济中的“合法”陷阱,令人掩卷沉思,感慨万千。
再如《第一次出差》:“我”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一家私营电子厂做业务员。第一次出差,非常高兴。人一高兴,其行也善。为了替公司节省住宿费,“我”借宿到同学家。后来回单位报伙食帐,又退回财务多给的100元。这么个好人,该评个模范才对。可正是因为他的好,让他背了黑锅。这不,领导很生气:住同学家,难道不管吃吗?业绩不好,一定是和同学玩去了。你瞧瞧,两条罪名,一记耳光。作品蕴涵的意义,发人深省。
《俗事吾睹》从大学写到职场,写到市井,写到家庭……一路讲开去,令人目不暇接,拍案叫绝。这使我想起了上海的周立波,那个海派清口的创立者。他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把个社会热点、焦点,说得趣味盎然,风生水起。若是与刘浪联手,也来点“俗事吾睹”,定会一新耳目,再创辉煌。
我这么说,并非溢美之词。周立波红遍大江南北,是在调侃时事,在说大;刘浪则放低姿态,在调侃俗事,在说小。唯其小,更能抓住大众的眼球,读起来入心入肺。而且,刘浪是板着面孔的,读者笑得闭了气,他却在做无辜状。这就是高手的风范。不像有的人说相声,先天下之乐而乐。
俗事如许,一睹为快!
(王豪鸣,著名作家。首创魔鬼诗典文体、对话体长篇短信小品和蚂蚁小说)
结识刘浪先生,是在去年的中国首届闪小说大赛期间。他那篇获得银奖的作品《英雄》,以巧妙的构思、尖锐的讽刺、笑中带泪的幽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窥斑见豹,无疑,这是一位颇有潜力的作者。从此,我关注起刘浪的闪小说创作,读得越多,越发坚信先前的判断。今年初,听说刘浪要推出自己的城市笔记《俗事吾睹》,基于先前的感知,对此书我是充满期待的。
日前,终于收到装帧精美的《俗事吾睹》,我便放下手边正在阅读的书籍,潜入刘浪精心营构的那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世界。这是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书,文体特别,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构思精巧,故事生动,幽默风趣,同时也不乏批判现实的锋芒。
当下的报刊上,流行一种新文体——城市笔记。这种文体,倡导“市民写,写市民,市民读,读市民。”因贴近现实,以近乎实录的方式,再现都市人的真实生活境况,受到读者的普遍青睐。刘浪先生无疑是城市笔记的行家里手,近年来,其作品在众多报刊上频频闪现。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都市心情书系”之《俗事吾睹》一书,收录86篇城市笔记,是作者多年来辛勤耕耘的结晶,代表着作者在这一文体上的实绩。该书有随笔之风,笔调轻松自在,从容不迫,但又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随笔,文章中拒绝议论与抒情,崇尚写实,于别有意味的故事中揭示都市人的真实存在与生存之道。
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是一座写作的富矿,为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资源。刘浪在都市中潜浮甚久,对都市生活的种种镜像谙熟于心,当意有所动之时,发而为文,于是,在我们面前摇曳的便是活色生香的多彩镜像。该书以“我”为主线,在“大学进行时”、“职场麻辣烫”、“后院摆战场”、“家有儿大王”、“仕事够荒唐”、“芸芸众生相”六大场域中游走,感受着五味杂陈的人生滋味。在书中,大学的青涩和懵懂,职场的尴尬和无奈,商家的精明和机诈,官员的贪婪和荒唐,家庭的妙趣横生,社会的人情冷暖,桩桩件件都会让你感同身受,或仰天一叹,或捧腹不止,或回味无穷。其实,那是“刘浪”生活的世界,也是你、我、他生活的世界。读罢全书,掩卷思之,让人不能不发出“这就是生活”的兴叹。
曾听人说,刘浪是讲故事的好手,读《俗事吾睹》,信然!本书中的笔记作品,换个作者来叙述,可能味同嚼蜡。刘浪过人之处在于,能将庸常生活中发生的事讲得引人入胜。这端赖其语言的幽默风趣、情节的生动与构思的巧妙。
《俗事吾睹》中,幽默语言俯拾即是,几乎每篇都弥漫着幽默的气息,让人忍俊不禁。在一些幽默中,也包含讽刺的因子,发人深省。如《一样毕业》中,写一位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四年来一直鬼混,四年后,他去领毕业证时,慢悠悠地冒出一句:“我的妈呀,我电脑开机都还没有学会,这计算机专业就毕业了啊……”幽默中透着辛辣的讽刺,让人一笑之后,进而思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又如《习惯》,叙述副县长赵成与县长、常务副县长等一干人站在被告席上,当县长、常务副县长等领导为他们自己辩护时,萎靡不振的赵成情绪陡然高昂,竟然情不自禁地鼓掌叫好。当比他职位低的案犯自辩时,赵成又马上变得表情坚硬。这是一篇寓讽刺于幽默的佳作。
文似看山不喜平。不起些波澜的作品势必让读者厌倦。对于小说中颇负盛名的“欧•亨利式”结尾艺术,刘浪显然是娴熟的,并将其移用于笔记创作中,这使其作品每每具有“临去秋波那一转”的迷人魅力。《俗事吾睹》中,作者匠心独运,通过巧妙剪裁,尤其是重视结尾的突转,为读者别开新境,带来出乎意外的欣喜。如《图书馆艳遇》,写我与年轻女图书管理员之间的故事,图书馆里,常常只有我一个读者与沉默不语的女图书管理员,时间长了,似乎要发生点什么故事的。情节的发展也仿佛在向此路上滑行。然而,写到最后,当我正充满期待时,那姑娘说的是:“你爱读书没错,可是你知道吗?如果你不来的话,我完全可以不用来上班啊……”这个妙趣横生的结尾,让人捧腹开怀。又如《第一次出差》想为公司省下住宿费以获得老板好感却落得个弄巧成拙,《干得很好》那黑色幽默般的意外安排,《吃不动的红烧肉》那让人感慨万端的结局,《绝妙设计》中那让人拍案叫绝的绝妙设计,……类似结尾艺术的巧妙运用,不胜枚举,提升了文章的品味,留下了更多让人回味的意蕴。
读完《俗事吾睹》一书,匆匆草就以上文字,不到之处在所难免。读者欲领略此书之精妙,不妨亲赴此书中,悠悠阅之,必将不虚此行。
(程思良:著名网络作家,天涯社区短文故乡首席版主,中国闪小说的首倡者和推动者)
某天中午,久未联系的刘浪突然在QQ上找我,本以为他要投稿,没想到他却不好意思地提出,想请我给他的新书《俗事吾睹》写个书评。对于刘浪,我是知道的,出道以来,他发了很多故事作品,几乎覆盖了包括《故事会》在内的所有影响力较大的故事刊物。他投给我的一些稿件由于视角新颖独特,语言调侃俏皮,情节生动有趣,内容辛辣讽刺,结尾出人意料而被我作为“微型小说”改编成了很多幅漫画,很受读者的喜爱和推崇。两三年来,刘浪发来的作品,被改编成多格漫画的大约有数十个吧,这在我的作者中是很少见的。去年开始,刘浪的投稿明显少了,问他,告之工作很忙,有点业余时间又去研究闪小说了。可是他让我写书评的却是一本近几年来报纸副刊流行的城市笔记作品集。原来他涉猎的文学领域很多,这让我相信,他是一个勤奋努力的作者,也是一个善于驾驭各种体裁的多面手。
我问他,为什么想起让我写书评?刘浪说,因为我懂他的稿子。这句话让我引以为幸。情况也确实如此,当年,就是在浩如烟海的来稿中,我发现他的稿子特别适合我编辑的这个版面,于是和他有了联系,并在投稿和编稿的过程中成为很好的朋友。刘浪说,作者和编辑有时也要有一种缘分,信然!
细细品味刘浪的这本新书,你会发现书里说的都是鸡毛蒜皮的琐碎之事,大学的青涩和懵懂,职场的尴尬和无奈,商家的精明和机诈,官员的贪婪和荒唐以及家庭的妙趣横生,社会的人情冷暖,桩桩件件都会或多或少和读者的经历,身边的故事有重叠和交集。一篇篇笔记看下去,就像喝了一碗五味杂陈的蔬菜汤,虽没有高档的配料,可仔细品品,酸甜苦辣咸的味道都沉浸其中,让你回味无穷。
在《第一份工作》里,几个大学生因为面临着就业的困窘,而大发抱怨的时候,另一个大学生却把变卖校园里四处抛散的书籍当成了第一份工作来用心经营,读了真有让人醍醐灌顶的感觉;在《一口痰30万》里,镇招待所的一个厨师为帮被炒的师傅出气,愤然往官员的菜里吐了一口痰,结果没想到这口痰吓跑了官员,一年下来,竟为镇财政节省了30万元招待费,一场恶作剧竟有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效果,对官场的大吃大喝之风可谓是绝妙的讽刺;在《防范心理》里,一个小职员和一个载客的摩托车司机,彼此都以为对方是打劫的坏人而小心翼翼地互相设防,更是把社会的治安状况恶化,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刻画得入木三分……看到这些故事,一会让我心有所思,一会让我一声长叹,一会又让我忍俊不禁。刘浪借助于深厚而深刻的生活体验,把大千世界和芸芸众生揭示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刘浪的这本《俗事吾睹》,虽然写的是一堆“俗事”,但却善于在“俗事”中给人回味和启迪。在80多篇的作品中,他以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具的情节构思和讽刺不乏哲理,辛辣带着幽默的鲜明风格成就了一种“大雅隐于俗”的艺术情境,让凡人俗事注入了生活的精髓,给人提供了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索平台。没有风花雪月,更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它真实而艺术地记录了身边人,身边事,让读者的情绪或亲切、或凝重,或活泼、或沧桑。从这个意义上讲,《俗事吾睹》真是一部感悟人生、品味人生的呕心沥血之作,值得读者赏心一阅。
(赵一锦,人民日报社《讽刺与幽默》报编辑)